详情
 

蛤蚧养殖

2016-07-15 聚土网 热度5050

1   蛤蚧养殖

蛤蚧又名蚧蛇、大壁虎、仙蟾等,为爬行纲壁虎科动物,分布于广东、广西、云南、福建、台湾等省。蛤蚧是野生动物药材,长期以来,由于需求量不断增加,而产量又不断减少,出现供不应求的现象。早在50年代后期,我国就曾进行了蛤蚧人工饲养试验。几十年来全国各地进行了蛤蚧养殖技术试验,探索了一些方法。目前,在有条件的农村,只要能解决蛤蚧的主食和掌握其繁殖规律,人工饲养蛤蚧则大有前途。 
   

1.1   蛤蚧的经济价值 

   
  蛤蚧是传统的名贵中药材,药用历史悠久,在国内外市场上一直畅销。蛤蚧去掉内脏后的鲜体或干体人药,性温、味甘、微咸,人肺、肾经。具有补肾、温肺、壮阳、益精血、止喘咳的功效。常用于治疗虚劳喘咳、气喘、咯血、消渴、肺结核、神经衰弱、老人脚冷膝软、阳痿早泄、小便频繁和心脏性气喘等症。它又是著名蛤蚧酒、蛤蚧精口服液、蛤蚧糖浆等营养保健品的必备原料。 
   

1.2   生物学特性 

   
  (一)形态 
   
  蛤蚧形如壁虎,全长约30厘米。头呈三角形,象蛤蟆头,吻端凸圆,鼻孔近吻端,耳孔椭圆形,眼大突出。口大,有许多小齿。全身密被细鳞,背部分布明显的疣粒。指和趾膨大,底面有单行褶襞皮办,可作吸附用。尾长和身长相等,容易断尾。体色变异大,背面紫灰色,有砖红色和蓝色斑点,腹面灰白色,散有粉红色或黄色的斑点,尾部有白色斑纹6—7条。 
   
  (二)生活习性 
   
  蛤蚧栖息于悬崖中壁洞缝中,树洞中、房舍墙壁顶部。特别喜欢栖息在周围昆虫多,有草木生,高几米至几十米的山岩上。在石山边的坟墓中及土山石洞中也有栖息。 
   
  蛤蚧喜温怕寒,昼伏夜出,冬季多栖息在向阳避风的洞中,人洞深。夏季多栖息在背阴凉爽处,人洞浅,喜几条或单独栖息。性机警,遇惊四处逃逸,嘴能自卫,若突遇异物则咬之不放,被触怒时,常发出咯咯之声并张口回击。蛤蚧遇险能自切其尾,弃尾而逃。蛤蚧不喜水且能游泳,被困在水中时能游水离开。蛤蚧能在峭壁、侧壁或天花板上爬行自如。视力不强,畏光,白天可见5—6米的距离,但有好的听觉。蛤蚧不论雌雄老幼,都喜头向下栖息,能呜叫(图24)。 
   
  蛤蚧每年蜕皮1—2次,与生长有直接关系,蜕皮一次通常需要5—6天,体弱者蜕皮时间长些,幼蛤蚧蜕皮较快。蜕皮的顺序是从头、肢、背部先蜕,然后躯干、尾,脚趾蜕完时间较长。与蛇类蜕皮不同的是,蛤蚧非整张蜕出,而是成块状脱落。 
   
  温度对蛤蚧的活动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常与蛤蚧的生长发育、活动状态、生存、数量和分布关系密切。 
   
  在冬季,当室内温度下降到812以下时,蛤蚧呈麻木或冬眠状态,当室温回升到18℃左右时,麻木或冬眠状态立即解除,即便是隆冬季节亦恢复活动。不同季节的活动强度具有显著差别,以5、6、7月为最强,8、9、10月次之,1、2、3、11、12月最低。 
   
  值得注意的是,蛤蚧虽属喜温动物,但不耐高温。对低温特别敏感,不能生长在冬天有冰雪的地方。 
   
  据观察,蛤蚧耐低温的能力与个体大小、体质强弱肥瘦有关。肥壮者能忍受5℃左右的温度;瘦弱者只能耐受8℃左右的温度;小蛤蚧遇13℃的温度即冻死。经观察,蛤蚧的适宜温度为26—32℃。 
   
  水对蛤蚧的生存也关系密切,不仅有降低体温的作用,而且还可满足体内代谢之需要,食物虽含有水分,但不足,因此,还需饮水。 
   
  夏日除给以饮水外,还要进行体外淋水,以免发生地热缺水而死亡。蛤蚧在冬、春、秋季可适应不低于55%的湿度环境,夏季则要求在65%以上。蛤蚧对光线的反应特别敏锐,瞳孔能随光线的强弱迅速作出放大或缩小的调节。在全黑的情况下,瞳孔全部放大成圆形;在白天,瞳孔完全关闭。 
   
  (三)食性 
   
  蛤蚧只有当温度在18℃以下时才取食,一般在天黑开始,日出则停止。饥饿时,即使在光线照射下也取食。蛤蚧以食昆虫为主,并且只吃活虫,死虫及有特殊气味的虫不吃。常食的小虫有:蝼蛄、蚱蜢、牛角虫、蓖麻虫、蚕、禾虫、蜘蛛、蟑螂、蚊、土鳖虫、金龟子等。在饲养条件下,蛤蚧一次可吃7.6克重、6厘米长的蚱蜢。食物的消化由吃人至排出约需12小时以上。蛤蚧耐饿较长时间而不死,耐饥长达200多天。 
   
  (四)繁殖 
   
  正常情况下,蛤蚧需到3—4龄时才能达性成熟,此时体长约13厘米,体重约50克。5—9月这段时间,都可见到蛤蚧产卵,但以6、7月份产卵最多,5、8、9各月产卵较少,10月也发现有个别产卵的。怀卵待产的蛤蚧,腹部膨大,两侧卵巢各有一个成熟的卵及7—10个未发育成熟的卵。 
   
  蛤蚧每年仅产卵1次,每次产卵两个,一般两卵相隔几分钟产出。但也有相隔30分钟至数天甚至数月的。有个别蛤蚧,1年仅产1个卵。蛤蚧在天黑之后交配,交配时雄性靠近雌性,并爬到雌性背面,雄尾根部绕到雌尾根部下面与之对合,几秒钟后各自离开。 
   
  在野生条件下,蛤蚧卵产在洞内伸手不及处。在饲养室中,蛤蚧喜将卵集中产在天花板、墙角、墙壁暗角处,卵大多重叠堆积,互相粘连不可分开。铁丝笼内的蛤蚧大多将卵产在笼壁上,也有产在笼顶的,但极少数产在笼底。蛤蚧产卵时,头部朝下,尾部朝上,四肢平行伸展,卵刚产出时,卵壳柔软具粘性,蛤蚧用后腿或后脚不停地将卵往墙壁或笼壁上挤压,约经几分钟,卵就粘于壁上。卵产出几十分钟后,蛤蚧自动离开,没有护卵的习性。 
   
  蛤蚧卵最大卵径值是长30毫米、宽25毫米,最小卵径值是长22毫米、宽20毫米。最重卵为了.8克,最轻卵为3.97克,多数为5—7克。卵的质量与孵化率有直接的关系。没有破损的受精卵,只要温度和湿度适宜,都能正常孵化。早产卵、未受精的卵、受霉菌污染的卵和破损卵都不能孵化,孵化率多在50%一60%左右。孵化率较低的原因还与其在胚胎发育过程中温、湿度不适宜造成死胎有关。孵化出的小蛤蚧一般体重为5.25—3.63克,体长为59—51毫米。 
   

1.3   蛤蚧的养殖技术 

   
  (一)饲养房的设计 
   
  要选择虫源丰富的地方建立饲养房,无虫期可将蛤蚧集中关养在专门的饲养室里,喂以人工饵料。只要具备合适的隐蔽场所和容易取得丰富食物的环境就可以用作饲养房。旧房要堵死洞缝,使老鼠不能窜人,蛤蚧不能外逃,地面需铺一层三合土;房顶需加天花板;墙壁上都要钉上几块横的木板,好供蛤蚧栖息;在面向虫源的一边,需加铁丝网罩,晚上让蛤蚧到网边取食活动。网内(外)还需再挂一盏20瓦的黑光诱虫灯。 
   
  一间2.2米高、4米长、2.5米宽的饲养房,可放养蛤蚧400条左右,房子加大,饲养量增加,但房子不宜太高,否则不便于管理。整个房子可分四部分,一是大蛤蚧饲养房;二是小蛤蚧饲养房;三是工作室;四是蛤蚧活动场。大小蛤蚧饲养房要用砖或片石墙分隔开,内壁上半部砌横沟,沟高5—6厘米,长25厘米以上,南北两面开窗,窗上钉铁丝网,加设可开闭的百页窗,房顶设1—2道缝隙,作为蛤蚧出入活动场的通道。 
   
  活动场设在房顶,用铁丝网围成。大蛤蚧活动场的铁丝网孔径为1.5厘米X1.5厘米,小蛤蚧活动场网的孔径0.6厘米X0.6厘米;活动场设木板门或铁丝门,以便饲养人员出入。 
   
  黑光诱虫灯安装在大蛤蚧活动场上面,灯下设收集漏斗,漏斗管长约50厘米,昆虫可以落人活动场,但蛤蚧也能从此管逃出,因此在漏斗管下需安装一个能自动开闭的薄铁片,昆虫落下后,薄铁片自动闭合,以防止蛤蚧逃跑,也可以用塑料布制成1米长管套在漏斗下方。小蛤蚧的活动场可将黑光灯挂在铁丝网内,只让小型昆虫进人,大型昆虫可再次飞到大蛤蚧活动场上。铁丝网的造价高,也可以不用铁丝网,而将黑光灯漏斗直接通人饲养房内。也可以利用自然山石,水库中小岛山石饲养。 
   
  (二)种蛤蚧的捕捉 
   
  蛤蚧是野生爬行动物,因此捕捉蛤蚧首先要了解蛤蚧的生活习性和栖息环境,这样才能达到预期效果。炎热暑天或久旱之年,蛤蚧多住山腰;天凉时多住深洞,天暖时多住浅洞,刮风天多住山背。经常有蛤蚧活动的石缝,缝口无蜘蛛网,洞中有新鲜的呈长椭圆形的黑色或褐绿色粪便。初步确认洞内有蛤蚧后,再行捕捉。捕捉方法有下列几种。 
   
  (1)昆虫诱钩法 
   
  在观察洞内有无蛤蚧时,要注意里面有无毒蛇栖息,蛤蚧尾部有6—7个白色环,细看易辨认。此外,蛤蚧眼发亮,如果洞内黑暗,可用草茎伸人以诱其出来。蛤蚧常将草茎误为昆虫,从深处爬出。此时用一根1米长的粗铁丝一端磨尖,弯成钩状,钩尖挂蝗虫一只,慢慢伸人洞里,蛤蚧见食,就会一跃而起张口咬住,未等吞下即将铁丝扭转90度,使钩尖钩住蛤蚧的下颚,为避免钩伤蛤蚧上颚,不能直接将蛤蚧拖出,须另外用一根1米长的粗铁丝,一端弯成直角,但不磨尖钩入蛤蚧眼眶,然后把两根铁丝一起拖出洞口。 

  (2)木棒扎发诱捕法 
   
  用木棒、竹竿或铁丝一根,顶端捆扎头发或马尾,使之紧缠成团,伸人洞内诱咬,一旦蛤蚧张口咬住,头发便会卡住牙齿,拉得越紧,蛤蚧就咬得越紧,这时便可将蛤蚧拖出洞外捕捉。 
   
  (3)灯照捕捉法 
   
  入夜后,蛤蚧出洞,有的呜叫,有的四处觅食。此时手持电筒,携一根6米长的竹竿,顶端系一铁丝钩,钩上挂一只蝗虫,人山捕捉。如见到数米高的峭壁上有蛤蚧,可将竹竿伸去引诱蛤蚧上钩,如不咬还可用竹竿将蛤蚧快速击落地上然后捕捉,用此法还可将较高沿洞中的蛤蚧引诱出洞。 
   
  如果在低处,蛤蚧会被灯光照得停步不前,此时可迅速用手捕捉。在灯光照射下,蛤蚧也有爬回洞中的,此时稍等片刻,它们仍会爬出洞外。 
   
  (4)烟熏捕捉法 
   
  当蛤蚧窜人洞缝深处,既不能用饵诱,又不能用钩钩时,可用烟攻。用一小束干草塞进洞口,外端点火,吹烟人洞,蛤蚧难受,便会出洞,这时常会去咬干草,当听到咬干草之声,立即把干草猛地抽出,蛤蚧也被拉出。但烟熏会伤及蛤蚧和卵,又易引起火灾,所以不是好方法。 
   
  (三)蛤蚧的饲养管理 
   
  饲养哈蚧能否成功,关键在于饲料是否充足。其解决办法一种是利用自然界的昆虫,一种是人工培育饵料,两种方法可以互相补充。自然界昆虫有季节性,人工饲料不受季节影响,所以解决人工饲料是个关键问题。 
   
  蛤蚧对饲料有一定的选择性,据对野生蛤蚧胃检的情况来看,食物以鞘翅目昆虫数量最多,其次是半翅目、膜翅目、直翅目。饲养房内有趋光习性的昆虫都能被诱虫灯光诱引入内,蛤蚧选吃蝗虫、蚱蜢、稻螟、玉米螟、蔗螟、蛾类、蝼蛄、小型金龟子等,在极度饥饿情况下,蛤蚧甚至能吃泽蛙、花姬蛙、壁虎、小型河蟹和小蛤蚧。灯诱捕捉是解决饲料不足最有效的方法。 
   
  蛤蚧能吃桑蚕和木薯蚕的幼虫、蛹和成虫。1一2厘米长的蚕适合喂养小蛤蚧,蚕一边长大一边喂蛤蚧,用不完的,可让其做茧,然后剪取蛹,蛹可喂大蛤蚧。木薯蚕可全年饲养,蚕蛹和蚕蛾还可低温保存,保存期长达一两个月,需要时,可让其变蛾,蛾放在7—8C的低温下,可保持1个月不死,随取随喂,相当方便。总之,养蚕喂蛤蚧是个好办法。 
   
  饲养蟑螂和土鳖虫喂蛤蚧,一对蟑螂在广西南部1年可以繁殖400—1000只以上的小蟑螂,由小蟑螂到大蟑螂均可作为饵料。蟑螂生活力强,容易饲养,但繁殖周期长,且产卵数相对较小。饲养可采用木箱,内钉些木板格,放些朽木,箱盖用窗纱,每隔数天投喂一次剩饭、菜、果皮、米糠、杂粉等,此外再给些饮水。蟑螂是蛤蚧最喜食的食物之一。 
   
  土鳖虫繁殖较快,饲养方便,用瓦缸、木箱均可,食料与喂蟑螂差不多。土鳖虫也是蛤蚧最食喜的食物之一。大小蛤蚧要分开饲养,一般体长在9厘米左右时即可放人大蛤蚧房内饲养,太小的蛤蚧如果与大蛤蚧混养易被吞食。在气温18—20℃时蛤蚧开始活动和摄食。 
   
  蛤蚧在夜间出来活动和摄食,在天黑以后,沿房顶缝隙进入活动场,此时将黑光灯开启,有趋光性的昆虫即迎光扑来,落人活动场内,蛤蚧即可捕食。一盏20W的黑光灯,诱捕昆虫的范围为200多米,一夜可诱捕上万只昆虫,计重500克以上,这些昆虫足够供400多条蛤蚧食用。如遇饲料不足时。可补充家蚕、蓖麻蚕、蟑螂、土鳖虫等。蛤蚧的耐寒性较差,也不抗热,一般存活的温度需在8℃以上,15℃以上才能活动,17—18℃以上才能摄食,22—32℃最活跃。 
   
  在冬季和早春要做好防寒保暖工作,以保持室温不低于13℃,直到惊蛰或春分,蛤蚧才再度开始活动。如果冬季室温提高到20℃以上时,可喂蚕虫、蟑螂和土鳖虫等,如果不给饲料,蛤蚧消耗体内营养,会很快消瘦,抗寒能力也会随之降低,易于死亡。小蛤蚧抗寒能力弱,管理中更应特别注意。夏季,当室温上升到32℃以上时,除应泼水降温,增强遮荫设备外,还应在饲养房内增设饮水用具,供给饮水,或结合降温,在蛤蚧身上洒水。热天,蛤蚧喜欢湿润的环境,这时室内相对湿度最好保持在70%一90%,如果相对湿度降到50%以下,应在室内洒水以增加湿度。除上述工作外,还应经常打扫室内卫生,清洗饮水用具,检查房内有无洞隙;蛤蚧是否健康,发现有病的应及时隔离。一般有病的蛤蚧主要表现在脚的吸附力差,喜欢单独在有光处或低处停留。 
   
  (四)繁殖管理 
   
  1.雌雄蛤蚧的鉴别 
   
  雌雄蛤蚧在外形上差异不明显。从尾部区别,雄体尾基较粗大,从腹面看,雄体在横裂的泄殖孔外下方两侧有稍明显的两个小突起,上各有一小开口称肛后囊孔,用指轻压囊孔的稍后方,如果见有一对赤色的半阴茎从泄殖孔两侧伸出,便可确认为雄体,否则即为雌体。 
   
  2.产卵与孵化 
   
  蛤蚧出蛰寻食后1个月左右,开始繁殖产卵。由于雄蛤蚧多了,便会互相争雌夺食,咬断尾巴,降低药用价值,并且雄蛤蚧还有吃卵及咬死小蛤蚧的特性,故在群体中不宜多,以20—30条群体中配1条雄蛤蚧为宜。多余的应在入冬前或出蛰后淘汰,加工做药。 
   
  繁殖时,将待产卵的雌蛤蚧养在笼内,并用纸格分开,纸格内贴一层薄纸,蛤蚧产卵于纸上,以便扯下薄纸取卵。笼外需用布遮光,以便蛤蚧安静产卵。产卵后,要及时保护,防止亲蛤蚧吃卵。 
   
  此外,还需注意鼠、蚂蚁等破坏卵。蛤蚧的孵化率较低,一般仅39.6%。早产卵、坏卵、无精卵在孵化前及孵化中应逐一清出,受精卵在一个半月之后,外观灰褐色,未受精卵仍保持外观白色。但是即使是完好的受精卵,如果放在潮湿不通风或霉菌滋生的环境中孵化,也能被霉菌侵入,从而影响孵化率。受霉菌污染的卵很快变为褐色,重量减轻,中空,放入水中可漂浮,不能孵化。除蛤蚧卵本身的各种不利因素外,一个正常卵是否正常发育,与温度和湿度有极大关系,尤其是温度。 
   
  气温高的地区(平均温度30—33C),蛤蚧卵的孵化期为70—80天。凡气温较低的蛤蚧产地,产卵期相对较晚,孵化期较长,当年卵孵化不出,需延迟至来年天暖时孵出。这样孵化期短的要200多天,长的达300多天。如果掌握了温度对孵化的影响,就可以借助控制温度来调整卵的孵化速度。 
   
  按照一般规律,10—11月份是不易诱捕到昆虫的季节,这时期孵出的小蛤蚧便会面临活食不足的局面,一进入寒冬,死亡率往往很高。如果采用降温孵化的办法,使卵延迟至来年4月份孵出,这样便可接上饲料供应,这对小蛤蚧的生长发育都有益处。如果是早期(5—6月)产出的卵,即便当年可以孵出,但因取食期不很长,也会影响个体生长。倘若采用加温孵化,孵化期将大大缩短,这样同样有利于小蛤蚧的生长发育。孵化期的湿度也不能忽视,一般地,按月平均相对湿度,7月为86%,8月为83%,9月为84%,10月为了3%。 
   

1.4   捕获与加工 

   
  一般在5—9月间捕捉,操作时要十分小心,不要把尾弄断。蛤蚧的尾对于蛤蚧的价值关系极大,断了尾不够67毫米长的蛤蚧,不能供外贸出口,内销降价40%,甚至列入等外晶,药用价值也随之降低,影响疗效。有些地方仅以尾人药,可见蛤蚧贵在其尾。 
   
  捕捉方法是: 
   
  ①光照法即晚间趁蛤蚧外出觅食,用较强的灯光照射,蛤蚧见光则不动,便可捕获。 
   
  ②引触法即在小竹竿一端扎上一簇乱头发,伸入,蛤蚧误以为飞虫,便会咬住不放,迅速拉出,捕获。 
   
  将活蛤蚧置地上,用锤子对准脑门轻击一下,使其昏死,然后将蛤蚧的额部挂于加工台上倒钉的一锋利铁钉上,钉尖露出台面15毫米左右。使腹部朝上,左手握住蛤蚧,右手持尖利刀,刀口向上,刀尖自泄殖孔向前直切喉前部皮下。也可用剪刀从肛门剪至喉前部。刀口或剪口线不直,加工出的蛤蚧切口边缘就不直,从而影响规格和质量,勿伤内脏,不需清洗。用两根细竹条,竹条的长度约相当于四肢向左右伸展的长度,分别插入前肢和后肢,四肢伸展开,用两根约1厘米宽的薄竹片高叉固定四肢的基部,使其挺直。用两根薄竹片,长度相当于前后肢内侧的距离,两竹片并排在一起的宽度约等于竹长度,下面一片后角修圆,将腹壁左右横撑开,以绷足为度,用一根长于全身的扁竹条,沿背部内面直伸到头腹皮下,再用棉线将尾和扁竹条固定,以防尾折断。 
   
  加工场需建有烘炉,大小视加工数量而定。大烘炉一次可烘300—400条蛤蚧。检查蛤蚧干,如果成灰色,眼陷入,尾瘪,用手指击头部有响声表示已经足干。待凉取出,即成千蛤蚧。将蛤蚧干按规格分大小等级,两条对合。用棉线扎尾就成商品药材“对蛤蚧”。

2   蛤蚧养殖资料

2.1   场地选择

野生蛤蚧主要分布在南方各省,多生活在岩石缝内或树洞中,有的也生活在房屋墙缝中,日伏夜出,喜捕食昆虫,生长适温为15~30℃、湿度55%-75%。人工饲养蛤蚧,既可野外养殖,也可室内养殖,但要模拟野生的生态环境。一般应选择地势开阔、虫源丰足、避风向阳的场地,用砖块或石头垒成长4米、宽3米、高3米的房舍,墙体厚度24-36厘米,尽量少灌灰浆,多留缝隙。还应预留适当的洞穴让蛤蚧躲荫养神,在房舍的两面墙壁上留1个窗口,用铁丝网钉封牢固,以利空气流通。房顶用铁丝网(孔径0.5厘米)封盖或用竹帘罩盖,以防蛤蚧逃逸。房舍内每5~7平方米设一黑光灯诱虫,墙上钉木板格条或竹片,并遮挂黑布或麻袋,保持室内阴暗,适宜蛤蚧栖息。场内用石块垒筑一些小假山,内设洞穴,一般深40~50厘米。假山外围种上一些花草,并设多处水池,供蛤蚧饮水、游水。


2.2   饲养管理

(1)饲料。蛤蚧为肉食性动物,喜食活昆虫,不吃死虫。多食鞘翅目金龟子类、直翅目蝗虫、膜翅目白蚁、蜂类等,有时也食小蜗牛、蟑螂、蜘蛛等。根据蛤蚧的食性,可在夜间打开黑光灯诱虫供它捕食,也可补饲人工饲养的无菌蝇蛆、蛹蚕、蟑螂、土鳖虫、蝗虫等,还可补饲少量植物饲料,将南瓜、红薯煮熟后,加入适量食盐、鱼粉、骨粉、维生素等制成浆糊状,每隔2-3晚喂1次。饲喂方法是在傍晚将食物涂在铁丝网或墙壁上,让蛤蚧饥饿时寻觅舔食。为了保持天然蛤蚧的品质,应以鲜活饲料为主。

(2)繁殖。蛤蚧一般每年3~4月发情交配,5—6月产卵,7~8月孵化。方法是将待产卵的雌体养在笼内,多投喂昆虫饲料,使其健壮多产卵。蛤蚧有啃食卵子的习惯,应在笼内用纸格分开,纸格上贴一层薄纸供其产卵,笼外用布遮光,为蛤蚧营造安静的产卵环境。产卵后,将卵纸撕下集中孵化;有些卵没有产在贴纸的地方,须用铁纱网罩封,并在上方用塑料薄膜遮盖,避免日晒雨淋,以提高孵化率。大蛤蚧还有残食幼蛤蚧的习性,蛤蚧孵出后应及时分群饲养。幼蛤蚧喜欢在每天清晨5—7时、晚上18-23时活动,要注意饲喂营养丰富的食物,头几天喂些糖水,6天后投喂小虫等饲料,喂粥时多掺些鸡蛋、维生素、增长素等,促其健康生长,待其长至10厘米左右长时就可放人舍内饲养。

(3)环境。蛤蚧喜阴暗凉爽、洁净卫生的环境,当房内气温在25~t2;左右时生长最快,湿度在60%时对其发育和健康有利。每天坚持打扫卫生,清除粪便,饮水要求洁净。

2.3   病害防治

(1)口腔炎。蛤蚧患此病时出现患部红肿、张口困难、厌食等症状,应隔离治疗。用5%的呋喃西林或0.9%的高锰酸钾溶液洗患处,并喂给维生素 C和维生素B:,每次2.5毫克,日喂3次,或掺人配制的粥中饲喂。

(2)软骨病。若发现蛤蚧软弱无力、厌食,一连几天不活动,日渐消瘦。可在饲料中加入适量钙片或富钙物质,如将贝壳、鸡蛋壳炒黄后研成粉,掺入粥中饲喂。

(3)防药害。当饲养舍附近农田大量椿用触杀性农药期间,不要开灯诱虫;以防蛤蚧取食中毒。

(4)防敌害。饲养房要经常清理,防止老鼠和蛇类隐藏其间。墙外洞穴要堵塞好,门窗及时关严。此外,还须防止蚂蚁啃食幼蛤蚧。


广西的蛤蚧养殖场蛤蚧是一种珍贵的药用动物,人工养殖前景广阔。

一、建场  蛤蚧舍宜建造在干爽、通风、阴凉、安静的地方。面积大小视饲养规模而定,一般长4米、宽2.5米,高2.2米,每间房可养400条蛤蚧。饲养房顶部要建蛤蚧活动,高1.2米,四周及顶部用铁丝网围好。饲养房与活动场相通,便于蛤蚧出入。活动场顶部安装黑光灯20瓦,开灯诱虫,下面装接虫漏斗,昆虫经漏斗落入活动场内供蛤蚧食用。房内放置清水供蛤蚧饮用。设小水池供蛤蚧洗澡。房四壁贴一层草纸,挂若干麻布片,便于蛤蚧产卵及隐伏。  
二、投食  蛤蚧饲料有诱捕、人工饲料和人工配合饲料这几个来源,平常饲养黄粉虫、蝇蛆和地鳖虫,将这些营养丰富的虫子放在食盘中置于地面供蛤蚧采食。活食短缺时,应训练蛤蚧吃人工饲料。将玉米、大米、南瓜、冬瓜等煮熟,做成糊状,放入食盘中。投饵期间,不喂昆虫,不给饮水,蛤蚧饥饿时便大量采食。投食时间以傍晚为佳。

三、繁殖  蛤蚧种源可到饲养蛤蚧的养殖场购买体重150克左右的蛤蚧种,也可到野外山间捕捉。蛤蚧一般在4月恢复活动,5月初进行第一次交配产卵。蛤蚧繁殖时雌雄比5:1混群,任其自由交配。通过翻肛可以鉴别雌雄,雄蛤蚧泄殖腔有三角形突起。一次产卵两个,年产卵3~4次。蛤蚧的卵产出时是软壳,在空气中暴露半小时才会变硬。蛤蚧的卵是依靠在30℃以上自然气温孵化的,孵化期50~60天。小蛤蚧孵出来时体长7~8毫米,3~5天后,可自行寻找食物。一周内喂些米汤、白糖水和脱脂奶粉等,一周后可喂些煮熟的碎鸡蛋黄、小虫等,并适时转移到小蛤蚧舍饲养,防止受到雄蛤蚧伤害。一个月后可合群饲养。蛤蚧生长一年体重达150~200克。

四、管理   除了及时投食,供水外,还要注意防病,防暑、抗寒。消毒药须用温和气味的高效药,如百毒杀等。饲养密度以每平方米40~50条为宜,操作时要轻巧,以防惊扰蛤蚧,使它尽量减少应激。夏天可在舍内外喷淋水,在进风口挂湿纱布以散热,加大通风、舍顶加盖厚草遮阳并淋湿。冬天蛤蚧进入冬眠状态,注意抗寒保暖,如紧闭门窗、加厚墙上的布片、减少水盘等。  五、加工  4~8月可捕捉成年蛤蚧加工,用重物击头致昏死,用利刃挖掉眼睛,从腹部至胸部剖开,掏出内脏,用布擦干血渍,随即用经开水煮沸消毒的竹片将蛤蚧撑开,再用竹片将四肢、头部、尾部绷直固定,用文火烘干即为成品。

3   蛤蚧养殖前景

当前国内大壁虎的数量已急剧减少,几近枯竭。常成对出售,用量甚大。活体还被加工为各种中成药,如蛤蚧酒、蛤蚧精、蛤蚧补肾丸、蛤蚧定喘丸等销售国内外。因此,每年仅广西一地收购量即达数十万对之多,由于大量捕捉,产量剧减,价格大幅度上涨,从而刺激群众捕猎,以至陷于枯竭状况。此外,自然环境遭到破坏,大壁虎的栖息地逐渐缩小,也是影响它数量减少的一个重要因素。虽然自50年代以来就开始人工驯养及繁殖的研究,但规模甚小,且在饲料及繁殖问题上未能很好解决,很难说已经成功,更谈不上大规模增产满足市场需要。1988年12月10日经国务院批准,1989年1月14日由中华人民共和国林业部与农业部联合颁布的《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中,将大壁虎列为国家Ⅱ级保护动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