癞蛤蟆养殖
2016-07-12 聚土网 热度6270
1 癞蛤蟆养殖
蟾蜍,就是咱们常说的“癞蛤蟆”。过去在庄稼地、水沟旁都能看见它的身影。虽然蟾蜍是捕捉害虫的能手,却因为长相丑陋而遭到人们厌恶,除此之外,人们还认为它身上会喷射毒液,因此也对它敬而远之!可是你知道吗,就是这令人生畏、令人恶心的蟾蜍却浑身都是宝!不光它的肉是美味佳肴,从它身上取下的蟾皮、蟾舌、蟾肝、蟾胆、蟾头,都可以入药。其中有两样东西最为珍贵,经济、药用价值最高。就是这一身大大小小的疙瘩,这是蟾蜍的皮脂腺,这些从腺体内分泌出的白色毒液,晾干后就是我国传统的名贵药材——“蟾酥”。有解毒、消肿、止痛、抗癌、麻醉等功效。另外,从蟾蜍身上脱下的这层角质外皮,制成的蟾衣也是昂贵的中药材,专门用来治疗慢性肝病,多种癌症,慢性气管炎,毒疮等病症。
正是因为人们看到了蟾蜍有着这么高的药用兼食用价值,现如今它不再是令人反感的癞蛤蟆,而成了能为养殖户赚钱的香饽饽! 近年来,由于生态环境日趋恶化,野生资源已经急剧减少。人工养殖已势在必行.蟾蜍饲养技术简单,是一项花钱少甚至不花钱只花工夫的高效益家庭副业。
本片咱们就来说说如何养殖蟾蜍,如何提取蟾酥、采集蟾衣,怎样从蟾蜍身上获得最大的经济效益。 咱们先来简单的了解一下蟾蜍。 蟾蜍生物学特征 蟾蜍为两栖纲、无尾目、蟾蜍科动物。目前用于人工养殖的蟾蜍品种是中华大蟾蜍.它体型大,雄蟾蜍体长一般在95毫米左右,雌蟾蜍105毫米。 蟾蜍头部宽大,吻端部较圆,眼睛大而突出,头顶部两侧有大而长的耳后腺。躯体粗而宽。四肢粗壮,前肢短、后肢长,趾端没有蹼。皮肤非常粗糙,几乎布满了大大小小的疣粒,尤其突出特点是眼睛后面有一对略呈长椭圆形的耳后腺,排列呈“八”字形,这里分泌出的白色浆液 也就是“蟾酥”最多。这些白色的毒液,味道刺激火辣,只有在被蛇或黄鼠狼等天敌咬住时,才会喷射出来,便于逃生。而平时,是不会喷射毒液的。 看清楚了蟾蜍的外形特征,接下来,我们再来看看蟾蜍有什么生活习性。
蟾蜍喜欢阴暗的地方,怕强光直射,所以在夏秋季节白天常栖息于沟边、草丛,乱石洞等阴暗潮湿处。傍晚至清晨出来活动,觅食。与青蛙不同,蟾蜍行动缓慢笨拙,不善于跳跃,只能作匍匐爬行。但蟾蜍对陆地的适应性很强,只有在产卵或冬眠时才进入水中。蟾蜍的主要食物是昆虫,捕食的时候,往往静候在安全、僻静处,蹲伏不动,当鲜活的捕食对象临近时才伸出舌头将其卷起,动作迅速而准确。 因为是水陆两栖动物,所以蟾蜍自身体温调节能力弱,属于冷血变温动物。适宜生长的温度是20℃~32℃,当气温低于10℃时,蟾蜍就会钻进泥土或石洞里冬眠. 等到来年春季气温回升到10-12℃时,便开始出外活动、交配、产卵。 雄蟾蜍没有交配器,产卵受精是通过爬上雌蟾蜍的后背,并紧紧抱住雌蟾蜍,刺激雌蟾蜍排卵,进行体外授精。这一行为被称作“抱对”。
雌蟾蜍每年产卵1次,卵很小,但数量达5000枚左右。呈带状,卵胶带长达 322~336厘米。受精卵经过一系列胚胎发育形成蝌蚪,蝌蚪用腮来呼吸,在水中生长发育,以水中的浮游植物和浮游动物为食物,直到长出后腿、前腿,最后尾巴退化爬出水面,开始水陆两栖生活。这一变化通常需要60~90天。生长16个月左右的蟾蜍才能达到性成熟。 蟾蜍的寿命一般10多年,长寿的可长达30年。从成为蟾蜍的那一天起到生命结束,每年会脱皮2~3次,退掉皮肤的角质层,长出新的皮肤。脱皮一般在一年当中的4~10月份,高峰期在6~9月份。 了解了蟾蜍的生活习性,下面咱们再来看看养殖蟾蜍都需要什么条件。
可是,春天的气温还不是很高,自然界昆虫还很少,这时养殖户就需要为蟾蜍提供食物,同样是鲜活的蝇蛆和黄粉虫,投喂量与投喂时间和幼蟾蜍相同。这里就不再介绍了。 当气温逐步升高,自然界昆虫数量较多时,我们就可以运用黑光灯来诱虫了。方法是将黑光灯管每隔20米设在养殖场周围,将黑光灯绑在场地中的柱子上,黑光灯离地20厘米。接上电源,到晚上,附近的飞虫全会被灯光吸引过来。此时蟾蜍就聚集在灯下,捕捉掉在地上的飞虫。通过黑光灯诱虫的方法既方便又节约了养殖成本。黑光灯诱虫可以一直延续到秋季,但期间也可根据情况补喂饵料。 除饲喂外,冬眠前都无需任何管理。当气温下降到10度以下时,幼蟾蜍和成蟾蜍便陆续开始冬眠了。蟾蜍越冬是人工养殖蟾蜍的关键,越冬存活量的高低直接关系到饲养蟾蜍的产量和效益,下面我们就来看看越冬期都需要做哪些事 越冬期管理 蟾蜍是变温动物,在冬眠期间体重会下降,对疾病的抵抗力也会减弱,因此,要加强蟾蜍越冬期的管理。在冬眠前1个月,要保证投喂足够的饵料,适当多投喂高蛋白质饵料 为了让蟾蜍顺利的越冬,应为其建立理想的越冬场所。比如, 在蟾蜍冬眠前,挖松陆地养殖场的泥土,当冬天来临时,蟾蜍就会钻入土中把自己埋起来,在土中渡过寒冷的冬季。
另外,也可选择水下越冬。越冬前在饲养场中挖几条水沟,沟总面积占场地面积的10%~20%,沟内蓄水30~100厘米深。到开始冬眠时,蟾蜍就会跳入到水中,在水下越冬了。蟾蜍能耐零下2~3摄氏度,即使水面结冰,也不用担心水下冬眠的蟾蜍被死。到来年开春,日平均气温回升到10℃以上时,蟾蜍又会爬出来寻找伴侣了。幼蟾蜍的越冬方式和成蟾蜍相同,我们就不过多介绍了。 以上,就是蟾蜍的养殖技术。养殖蟾蜍的目的是为了从它身上获取最大的经济价值。下面,我们就来介绍一下蟾蜍的初加工,先来看看如何采集蟾酥。 前面我们说过蟾酥是从蟾蜍耳后腺、皮肤腺分泌出的白色浆液,干燥后制成的。最好的采集蟾酥的时期为6-7月份,可每2周采浆1次。
采集蟾酥的工具有:铝质或铜质酥夹,可到药材公司购买, 还要准备一个玻璃板用来盛放蟾酥,戴上口罩和眼镜用来防止浆液溅入眼鼻。 获取蟾酥所用的蟾蜍最好是个体大的成年雌性或雄性蟾蜍。然后,一只手抓住蟾蜍,拇指压住背部,其余4指轻轻拖住腹部,使耳后腺及皮肤腺充满浆液。另一只手用酥夹夹住耳后腺适当用力,使浆液喷射到酥夹内壁上。一只蟾蜍通常只夹一次就可以了,注意不要用力过大造成出血。
取酥过程中,当附着在酥夹内壁上的酥浆有20~30克左右时,用竹片将酥浆刮成一团,在手指上沾些水,像捏面团似反复揉捏,直到捏成直径5厘米左右的圆饼形状,然后放在透气板上阴干。 蟾酥容易发霉、粘结,经加工后的蟾酥,应放在干燥处保存。采浆过后的蟾蜍,千万不要直接放入水中,以免伤口感染导致发病,最好将其放在干燥的陆地养殖,使其恢复2-3天,其间适当多补充食物,之后可恢复正常饲喂,两周后可再取蟾酥,如果采取正当的管理措施,蟾酥可一直提取到蟾蜍生命终结。
介绍完取蟾酥,我们再来介绍一下蟾衣的采集与制作, 蟾衣是蟾蜍自然脱下的角质衣膜,对慢性肝病、多种癌症、慢性气管炎、腹水、疗毒疮痈等有较好的疗效。 最好的采集蟾衣的季节为6-9月。一般清明以后,蟾蜍陆续上岸觅食繁殖,芒种以后是蟾衣最佳采集期,因为从上岸到芒种,已基本完成了繁殖、休整、补食期,而且气温达到了25℃以上,昆虫已大量繁殖,食源广泛,蟾体健壮,这时就应立即着手准备采集蟾衣了。
这一时期,要时刻观察蟾蜍的各种症状,一般准备脱衣前,蟾蜍表现有离群,单独停留,反应迟钝,外表变湿发亮等,出现这些症状,十分钟左右就会开始脱衣 当发现有这些症状的蟾蜍,应及时将它们放进养殖池中,蟾衣在水中更容易脱落,而且使蟾衣不容易损坏,方便养殖户提取。 蟾蜍脱衣时,一般先从后背开始,表皮从背部裂开,面积越裂越大。其后是后腿、腹部、头、最后是前腿。直到完全将角质皮脱下。脱衣完成后,蟾衣会落入池水中。这时,养殖户就可以随时捞出。 捞出后即可将蟾衣制成干品,就是通常药店所卖的蟾衣。 蟾衣处理需要用到的工具有镊子、透气板、清水等。 刚脱下的蟾衣有粘性,用镊子夹住蟾衣在清水中轻轻漂洗掉泥沙,再放入另一个水盆中,在透气板上用镊子一点一点的把蟾衣展开。 操作时,用力要轻,不要拉破蟾衣,否则会影响它的收购价格。 蟾蜍脱衣是从背部向两边脱落的,所以一只蟾蜍会有左右两部分蝉衣。处理蟾衣时应将两张拼凑在一起,取出水中的透气板,这样一张完整的蟾衣就平整的展开了。
接下来,再将它们放在阴凉处晾干。等完全晾干后,再把蟾衣从透气板上取下,一张一张夹在厚书中压平整,就可以了。最后经过包装,或密封保存或者出售。 蝉衣随着蟾蜍的大小各有不同,但通常面积越大、越完整、颜色越深、皮脂腺越突出越明显的价格也就越高。脱过衣的蟾蜍要注意,应在另一个池内或者干燥的陆地上放两个小时,然后正常饲养。 如食料充足,饲养得法,蟾蜍到秋天或冬眠前还能再脱衣1~2次。目前有一些让蟾蜍短期内多次脱衣的方法,但这样会导致脱下来的蟾衣很薄,而且药用价值不大,没有商品价值。
除了上述两种加工方法外,晒干的蟾蜍包括蟾头、蟾舌、蟾肝等均可入药,但这些东西的药用价值远不如蟾酥和蟾衣高,而且不利于循环再利用,所以这里我们就不再介绍其他方法了。 看到这里你是不是对蟾蜍养殖及如何从蟾蜍身上获取价值有了初步的了解,养殖蟾蜍技术简单又不需要太大得资金投入,是农民朋友农闲时的高效益家庭副业。
2 蟾蜍养殖可行性报告
2.1 蟾蜍的品种特征及生活习性
1、蟾蜍的品种特征及分布:蟾蜍俗名癞哈蟆。主产于中国、日本、朝鲜、越南等国家,广泛分布于我国南北地区,常见主要品种为中华大蟾蜍,花背蟾蜍和黑眶蟾蜍3种。这几个品种个体大,体长10厘米以上,背面多呈黑绿色,布满大小不等的瘰疣。上下颌无齿,趾间有蹼,雄蟾蜍无声囊,内侧三指有黑指垫。2、蟾蜍的生活习性:蟾蜍雌雄异体,产卵于浅水中孵化繁殖成蝌蚪,幼成蟾蜍水陆两栖,喜欢湿、暗、暖避光地方。夏秋季节,白天常栖息于沟边、草丛、灌丛、屋后砖墙乱石孔洞阴暗潮湿处。傍晚和清晨出来捕食蚯蚓、蜗牛、昆虫并兼食嫩草嫩叶等。半夜成群活跃于露地。冬季气温下降到10℃以下进入土穴、乱石洞中或水底泥中冬眠。次年春季气温回升到10-12℃时,又出来开始活动,捕食昆虫,繁殖产卵。
2.2 蟾蜍养殖市场前景
蟾蜍全身是宝,蟾酥是从它的耳后腺和皮肤腺中采集分泌的白色乳浆加工而成的,是我国传统名贵药材。据医学分析,蟾酥含有蟾蜍毒素、精氨酸和淄体类等物质,具有强心镇痛、兴奋通窍、利尿解毒、抗癌等功能,它是六神丸、
梅花点舌丹等几十种中成药材的主要原料,在国际医药市场倍受青睬。近年国内外对蟾酥的需求量不断增加,价格一再上扬,在国内蟾蜍收购量仅能达到市场需求量的23%,满足出口量的50%,可见其价格仍有上涨的趋势。
蟾衣具有清热解毒,利水消肿,止痛镇静等功能。据"本草纲目"记载,蟾衣能治一切恶性肿等疑难杂症,但采集加工的人不多,养殖者更少,加上蟾衣独特的医疗效果,蟾衣在各大药材市场十分火爆。 蟾蜍除去内脏干燥后制成的干蟾和胆均可人药,而蟾蜍肉质细嫩,味道鲜美,营养丰富,是很有开发价值的保健佳肴。
由于生态环境日趋严峻,野生资源急剧减少,人工养殖蟾蜍势在必行。蟾蜍以各类昆虫和浮游生物为食,繁殖力很强,年产卵量逾万,产卵场所也很随便,养殖技术简单,无需饲料成本。可见,蟾蜍的养殖和加工是一项低成本,高效益,前景广阔的新型养殖业。
2.3 效益分析
1、投入成本:(1)、购买种苗:每只2元,10000只共需20000元。 (2)、投入防逃费:饲养10000只蟾蜍,占地面积5亩左右,可使用石棉瓦或尼龙网将四周围起来,高度60厘米左右,需费用4000元左右。 (2)、电费:灯泡5个,饲养7个月(每年的4~10月份可养殖,其余时间冬眠),每天电费10元,共需要电费:30天×7个月×10元=2100元。(3)、饲料费:蛆虫、蚯蚓等饲料费用1000元。(4)、其他:包括加工用具和砌砖池2000元。 投入共计:20000元+4000元+2100元+1000元+2000元=29100元。2.4 产出效益
(1)、蟾衣:10000只蟾蜍共计脱衣30000张,每张1.5元,共计30000张×1.5元=45000元。(2)、蟾酥:10000只蟾蜍每年可取蟾酥7公斤左右,每公斤3000元,共计3000元×7公斤=21000元。
(3)、活蟾蜍:年终出售活蟾蜍,每公斤10元,10000 只蟾蜍约重10000公斤,可收入1000公斤×10元=10000元。
全年收入:45000元+21000元+10000元=75000元。 3、年收益 75000元-29100元=40900元。 除去意外损失,年收益35000元左右。如果加工蟾油,效益更高。 四、结论: 蟾蜍养殖技术简单,投入少、见效快、可利用池塘,菜园,荒地,荒沟等地养殖。是一桩能长期从事的特种养殖致富项目,一次投资,常年受益。
3 癞蛤蟆养殖前景
癞蛤蟆养殖投资及产值,利润分析。3.1 成本
1、原料:75克蟾蜍2000只,按1元/只收购,计2000元。2、养殖场地:3000只癞蛤蟆养殖场地需1000平方米,场地租金约1000元,自己有场地可节省此费用,四周用塑料膜或纱网围起防逃,约需资金200元。
3、其他:由于涉及技术问题,不作详细介绍,投资不超过2000元。以上均为一次性投资,可长期使用。
3.2 产值
采集蟾衣:一只活蟾蜍每年4月到10月可取蟾衣,东北地区工作时间6-7个月,南方地区工作时间7-9个月,每月至少可蜕衣两张,2000只蟾蜍6个月可产蟾衣24000张,按蟾衣单重0.3克计算,可产蟾衣7.2公斤,按整衣率80%,可产整张蟾衣5.76公斤,按保守价1万元/公斤,创值57600元;产薄衣1.44公斤,按保守价6千元/公斤,创值8640元,即2000只蟾蜍利用一年采集蟾衣可获利66240元。采集蟾酥:一只活蟾蜍每年4月到10月可取蟾酥,东北地区工作时间6-7个月,南方地区工作时间7-9个月,每月采集两次蟾酥,2000只蟾蜍一个月可产1公斤蟾酥,按保守价3000元计算,6个月可产6公斤蟾酥,创值18000元,如当地野生蟾蜍个体大,在当地周边地区收购或自己找人抓蟾蜍的话,投资更少,效益将更高。
3.3 结论
按照2000只癞蛤蟆计算一个人就可以管理,每年4到10月,按照6个月计算,采集蟾衣和蟾酥共收入84240元,冬天蟾蜍冬眠,不能采集药材,可从事其它工作又能增加一笔收入。纯天然蟾衣今年收购价格每公斤一等品2.2万,二等品1.6万,三等品1.2万。蟾酥收购价每公斤3000元—5000元。
蟾蜍,也叫蛤蟆há ma(蟆单独读má)。两栖动物,体表有许多疙瘩,内有毒腺,俗称癞蛤蟆、癞刺、癞疙宝。在我国分为中华大蟾蜍和黑眶蟾蜍两种。从它身上提取的蟾酥以及蟾衣则是我国紧缺的药材。
3.4 癞蛤蟆养殖技术
蟾蜍种源可从野外捕获,也可以捞取卵块或蜊蚪进行饲养。每年春末夏初,5~8月份为蟾蜍的产卵季节。在气温升至6~8℃时,蟾蜍即开始雌雄抱对,人工养殖时雌雄比例比3:1为宜,受精率可达90%以上。温度在16℃时便可产卵。每次产卵量大约在5000枚左右。一般呈双行排列在管状胶质带内,卵带可长达几米,缠绕在水生植物上。人工孵化时水温应控制在10~30℃之间,以℃为宜。并随时注意调节水温。苦遇寒流或暴雨天气,可用塑料薄膜覆盖。经过3~4天即可孵化出小蝌蚪。小蝌蚪生活在水中常成群向一个方向游动。3.5 养殖要点
蟾蜍俗称癞蛤蟆,是一种极有药用价值的经济动物。蟾蜍耳后腺分泌的白色浆液叫“蟾酥”,是一种重要的中药材,它可以治疗心力衰竭、口腔炎、咽喉炎、咽喉肿痛、皮肤癌等。药市上蟾蜍价格曾达每千克2000元以上且呈继续上升趋势,环境污染使野生蟾蜍越来越少,蟾赊应用范围日益扩大,国内外厂家对蟾酥的需求量不断增加,所以人工繁养蟾蜍、采集蟾蜍是致富的好途径。现将人工饲养蟾蜍的方法介绍如下。
(1)养殖场的建立
蟾蜍为水陆两栖动物,因此养殖场宜建在靠近池塘、水沟且有杂草、水源的地方,养殖场四周设围墙,以防蟾蜍逃跑和畜禽进人。
(2)种蟾及卵块的收集
可先捕野生体大、健壮、无病、无伤的蟾赊做种蟾蜍,每平方米放养种蟾赊1-2对。雌雄比例为3:1;也可到池塘、河流收集蟾蜍卵块,把卵块放于水温为10—30℃的池水中,经过3-4天即可孵化出小蟠鲜。
(3)蟾蜍的饲养管理
刚孵化出的小蝌蚪2天内靠卵膜内残留营养的物质生活,3天后开始摄食,人工饲养可投放米糠、麦鼓、厨房下脚料、蚯蚓、蝇蛆等,每天投饵1—2次,水温保持在16—28℃,水质要清新,水深以0.2-0.4米为宜。
3.6 养殖步骤
1.建蟾蜍养殖场:场周围设围栏1米高。内设养殖池、产卵孵化池。面积大小以规模而定。保证水源充足,排灌方便,池中或池边留空地种植草坪或蔬菜,池中适量投养水生植物。饲养黄粉虫、蝇蛆、蚯蚓或安灯诱虫增加饵料2.人工繁殖蟾蜍:捕养中华大蟾蜍、花背蟾蜍和黑眶蟾蜍做种。成蟾在10℃产卵,每次产卵约5000粒,放孵化池中,水温18~24℃经3~4天孵出蝌蚪,加强饲养。
3.蟾蜍放养密度:每平方米小蝌蚪2000~4000只;20天减为500~1000只,幼蟾蜍30~40只。按不同发育阶段分池分群饲养。
4.蟾蜍饲料配制:刚孵出的小蝌蚪5天后以熟蛋黄、水蚤等新鲜适口饵料,日喂2次。幼蟾饲喂蝇蛆、蚯蚓、黄粉虫、球藻饵料。成蟾蜍食量大,可采用豆饼、糠麸、面粉、鱼粉、槐叶粉配合饲
5.蟾蜍病害防治:蟾蜍病少,主要是防止老鼠、蛇、鸟等危害。搞好围栏、巡查,冬天将其转移到地洞或水下泥土中安全越冬。
3.7 管理技巧
建立蟾蜍饲养场要靠近水源,四周有草,可利用池塘、水沟或田埂作为饲养池。场地四周应筑围墙,墙内留有草坪、菜地,以供蟾蜍栖息及活动。池中有水草生长,稀必适宜。另外,在棉田和稻田中也可以散养。蟾蜍的蝌蚪在孵出2~3天内开始吃食,先以卵膜为食,以后吃一些植物碎屑、水中的微生物和浮游生物。蝌蚪的食物有腐殖质、猪牛粪、糠麸、蔬菜、嫩草、鱼类及畜禽类、生熟废弃物等。蝌蚪变态成幼蛙后,即以活饵为食。可以培养蚯蚓、蝇蛆等各种昆虫,也可以用诱虫灯诱引各种昆虫。供蟾蜍食用。蝌蚪池水深要保持在0.2~0.4m深,注意及时排水,水温在16~28℃时为生长发育最适温度,随着蝌蚪的生长变大,要注意及时分池,一般经过2个月后开始变态幼蛙。幼蛙饲养要注意密度不宜过大,每1m2放养30~50只为宜。要防止逃失和天敌侵害。在阳光强烈时,可以喷洒水以防皮肤干燥。在秋末即要为蟾蜍准备好越冬场所,可以在饲养池的角落处堆放干草使其越冬,北方寒冷可另建越冬温室或越冬深水池,池水应比冰冻层大1倍为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