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情
 

山野菜种植

2016-05-12 聚土网 热度35035

  1   山野菜的种类和吃法


  山丁子、滑溜菜,刺老芽、蕨菜蒲公英(婆婆丁)苦菜叫取麻菜或苣荬菜蕨菜又名蕨儿菜﹑龙头菜,桔梗又叫明叶菜﹑和尚帽。荠菜。苋菜

  水芹菜。小根菜(大脑瓜)。马齿菜,又叫马齿苋﹑长寿菜。

  吃婆婆丁对肝有好处

  山野菜的吃法

  婆婆丁,又叫蒲公英,很多人都在野外见过。它的花粉里含有维生素﹑亚油酸,枝叶中则含有胆碱﹑氨基酸和微量元素。

  婆婆丁的主要功能是清热解毒,消肿和利尿。它具有广谱抗菌的作用,还能激发机体的免疫功能,达到利胆和保肝的作用。它焯过后生吃、炒食或做汤都可以,比如海蜇皮拌婆婆丁、婆婆丁炒肉丝;还能配着绿茶﹑甘草﹑蜂蜜等,调成一杯能够清热解毒、消肿的婆婆丁绿茶。

  苦菜可抑制白血病

  山野菜的吃法

  苦菜的学名叫取麻菜或苣荬菜。茎呈黄白色;叶片为圆状披针形,表面绿色,背面灰绿色;花鲜黄色,舌状。晒干了的苦菜中含有丰富的钾﹑钙﹑镁﹑磷﹑钠﹑铁﹑锰﹑锌﹑铜等元素。

  苦菜能够清热燥湿、消肿排脓、化淤解毒、凉血止血。苦菜水煎浓缩乙醇提取液,对急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急性及慢性粒细胞白血病都有抑制作用。比较常见的吃法有蒜茸拌苦菜、酱拌苦菜、苦菜烧猪肝等。

  蕨菜有安神作用

  山野菜的吃法

  蕨菜又名蕨儿菜﹑龙头菜,在野菜中比较常见。蕨菜叶是卷曲状时,说明它比较鲜嫩,老了后叶子就会舒展开来。

  吃蕨菜能起到清热滑肠、降气化痰、利尿安神的作用。但干蕨菜或用盐腌过的蕨菜在吃前最好用水浸一下,使它复原。常见的吃法有滑炒里脊丝蕨菜、蕨菜扣肉、凉拌蕨菜等。

  桔梗抗溃疡

  山野菜的吃法

  桔梗又叫明叶菜﹑和尚帽,朝鲜族人所说的道拉基就是它。它的枝端能够开出蓝色的小花。我们平常吃的都是桔梗根,它有祛痰镇咳、镇痛﹑解热﹑镇静、降血糖、消炎、抗溃疡、抗肿瘤和抑菌的作用。

  补虚健脾吃荠菜

  荠菜的花期在4至6月,田边地里,人们经常能看到星星点点的白色荠菜花。它的主要食疗作用是凉血止血、补虚健脾、清热利水。春天摘些荠菜的嫩茎叶或越冬芽,焯过后凉拌、蘸酱﹑做汤﹑做馅﹑炒食都可以,还可以熬成鲜美的荠菜粥。

  燥热天多吃苋菜

  苋菜的根一般为紫色或淡紫色;茎上很少有分枝,有绿色或淡紫色的条纹;叶子为卵形。

  我们一般吃的都是比较嫩的苋菜茎叶,它们有清热利尿﹑解毒、滋阴润燥的作用。除了炒食﹑凉拌﹑做汤外,苋菜也常用来做馅。比如凉拌苋菜、苋菜鸡丝、苋菜水饺等。

  水芹菜降血压

  水芹菜又叫水芹﹑河芹。它的茎是中空的,叶子呈三角形,花是白色,主要生长在潮湿的地方,比如河边和水田。

  水芹菜有清热解毒、润肺、健脾和胃、消食导滞、利尿、止血、降血压、抗肝炎、抗心律失常、抗菌的作用。我们常吃的有猪肉炒水芹、水芹羊肉饺和水芹拌花生仁。

  刺嫩芽补肾益精

  刺嫩芽又叫刺龙芽,主要生长在灌木丛中和林中空地。它不像其他野菜一样属于草本植物,而是木本植物。它的树皮呈灰色,上面生满了粗大坚硬的皮刺;花是淡黄白色;果子是浆果,球形、黑色。

  刺嫩芽被食用的部分,主要是它的嫩芽,能够起到补气、活血、祛风、利湿、止痛、补肾益精等作用。

  小根蒜防动脉硬化

  小根蒜又名薤白﹑小根菜。它的茎叶长得很像蒜,也有葱﹑蒜的味道。其作用是通阳化气、开胸散结、行气导滞,治疗痢疾以及抑制高血脂病人血液中过氧化酯的升高,防止动脉粥样硬化。主要吃法有小根蒜拌豆腐,或熬点小根蒜白木耳粥。

  马齿菜能

  马齿菜,又叫马齿苋﹑长寿菜。一般为红褐色,叶片肥厚,为长倒卵形,因为样子像马齿而得名。它含有蛋白质﹑脂肪﹑硫氨酸﹑核黄素﹑抗坏血酸等各种营养物质。由于其中含酸类物质比较多,所以吃的时候会觉得稍有些酸味。

  马齿菜的药用功能是清热解毒,凉血止血。因为它含有丰富的去甲肾上腺素,能促进胰岛腺分泌胰岛素,调节人体糖代谢过程、降低血糖浓度、保持血糖恒定,所以对糖尿病有一定的治疗作用。此外,它还含有一种不饱和脂肪酸,能抑制胆固醇和甘油三酸酯的生成,对心血管有保护作用。它的吃法有很多种,焯过之后炒食﹑凉拌﹑做馅都可以。比如马齿菜炒鸡蛋,蒸马齿菜馅包子,或煮点清热。

  2   东北山野菜种类


  野菜,也就是非人工种植的可以食用的植物,靠风力动物等传播种子自然生长,是大自然的宝藏之一。野菜一般有着纯净的品质,是大自然的美妙馈赠,也是人与自然相生相伴的见证。野菜无污染、营养丰富、清新可口,是绝佳的食材之一。很多野菜都具有药用价值,俗话说“偏方治大病”,野菜如果食用得当、对症,大多可视为偏方。比如,荠菜能清肝明目,可治疗肝炎、高血压等病;蒲公英可清热解毒,是糖尿病人的佳肴;苦菜可 治疗黄疸等病;野苋菜可治痢疾、肠炎、膀胱结石等病;蕨菜益气养阴,可用于高热神昏、筋骨疼痛、小便不利等病。如今野菜不但登上了高级饭店的餐桌,也成为了人们日常的保健食品,深受人们的青睐。

  1.婆婆丁:

  婆婆丁学名蒲公英,又名黄花苗、黄花地丁、黄花郎、木山药、浆薄薄、补补丁、奶汁或苦蓿等。多年生草本植物。头状花序,种子上有白色冠毛结成的绒球,花开后随风飘到新的地方孕育新生命。

  多年生草本。根圆柱状,黑褐色,粗壮。叶倒卵状披针形、倒披针形或长圆状披针形,长4-20厘米,宽1-5厘米,先端钝或急尖,边缘有时具波状齿或羽状深裂,有时倒向羽状深裂或大头羽状深裂,顶端裂片较大,三角形或三角状戟形,全缘或具齿,每侧裂片3-5片,裂片三角形或三角状披针形,通常具齿,平展或倒向,裂片间常夹生小齿,基部渐狭成叶柄,叶柄及主脉常带红紫色,疏被蛛丝状白色柔毛或几无毛。花葶1至数个,与叶等长或稍长,高10-25厘米,上部紫红色,密被蛛丝状白色长柔毛;头状花序直径约30-40毫米;总苞钟状,长12-14毫米,淡绿色;总苞片2-3层,外层总苞片卵状披针形或披针形,长8-10毫米,宽1-2毫米,边缘宽膜质,基部淡绿色,上部紫红色,先端增厚或具小到中等的角状突起;内层总苞片线状披针形,长10-16毫米,宽2-3毫米,先端紫红色,具小角状突起;舌状花黄色,舌片长约8毫米,宽约1.5毫米,边缘花舌片背面具紫红色条纹,花药和柱头暗绿色。瘦果倒卵状披针形,暗褐色,长约4-5毫米,宽约1-1.5毫米,上部具小刺,下部具成行排列的小瘤,顶端逐渐收缩为长约1毫米的圆锥至圆柱形喙基,喙长6-10毫米,纤细;冠毛白色,长约6毫米。花期4-9月,果期5-10月。2n=24,32。

  2.吉吉菜:

  荠菜,十字花科,荠菜属植物,一、二年生草本植物。又名荠荠菜、吉吉菜、护生草、地菜、小鸡草、地米菜、菱闸菜、花紫菜等,地方上叫香荠,北方也叫白花菜、黑心菜,瑶家叫“禾杆菜″,河南、湖北等地区叫地菜,是一种人们喜爱的可食用野菜。起源于东欧和小亚细亚, 目前在世界各地都很常见。其拉丁种名来自拉丁语,意思是小盒子、“牧人的钱包”,是形容它的角果形状像牧人的钱包,英语名称就是“牧人的钱包”。荠菜的营养价值很高,食用方法多种多样,具有很高的药用价值,具有和脾、利水、止血、明目的功效,常用于治疗产后出血、痢疾、水肿、肠炎、胃溃疡、感冒发热、目赤肿疼等症。人工栽培以板叶荠菜和散叶荠菜为主,冬末春初均可。传统习俗则是在特定的日子吃鲜美的荠菜煮的鸡蛋。味道鲜美,用来包饺子也是一个很好的选择!在山东鲁南地区(以滕州使用最为广泛)有一种叫做菜煎饼小吃,经常使用荠菜作为一种材料与其他混合加上鸡蛋,口味鲜美,具有良好的口感。

  3.苦麻菜:

  一种药用食用兼具的无毒野生植物,一年生草本,药名叫“败酱草”,异名女郎花、鹿肠马草,民间俗称苦菜,别名刺楬、天香菜、荼苦荚、甘马菜、老鹳菜、无香菜等,为菊科植物苦定菜的嫩叶。此外,另含有蒲公英自醇、甘露醇、蜡醇、胆碱、酒石酸等多种成分。苦菜具有清热解毒、凉血、止痢等功效,主治痢疾,黄疽,血淋,痔瘘等病症。

  4.小根蒜:

  山蒜,正名:天蒜,俗称小根蒜,小根蒜属多年生草本,属百合目,百合科植物,鳞茎广卵形,鳞茎近球形,果为蒴果,白色,仅如枣大,外有膜被,外被白色膜质鳞皮。花期5~8月,果期7~9月。叶根生,细长,管状,柔软而有微棱,色绿,长约30厘米左右。花茎于叶间抽出,长30~60厘米,茎顶有多数紫黑色珠芽;伞形花序顶生;苞片2,卵形,膜质;花小,花被6,卵状披针形,先端钝,白色,或有紫色背线;雄蕊6,卵状,花药长圆形;于房上位,3室,花柱丝状。蒴果,室背开裂。种子黑色。花期夏季。小根蒜是中药薤白基原之一。主治:胸痹心痛彻背;胸脘痞闷;咳喘痰多;脘腹疼痛;泄痢后重;白带;疮疖痈肿。

  5.柳蒿芽:

  柳蒿别名柳蒿菜、水蒿、白蒿等,为菊科多年生草本植物,其嫩茎叶可食用。主要分布在大兴安岭南北,耐寒抗热,生长在河岸湿地、沼泽、柳林灌丛下等处。野外采集一般在5~6月份进行,采后用水焯一下,去掉苦味即可炒食、蘸酱或做馅、做汤。

  6.蕨菜:

  蕨菜又叫拳头菜、猫爪、龙头菜, 喜生于浅山区向阳地块,中国大部分地区均有,多分布于稀疏针阔混交林;其食用部分是未展开的幼嫩叶芽,经处理的蕨菜口感清香滑润,再拌以佐料,清凉爽口,是难得的上乘酒菜,还可以炒吃,加工成干菜,做馅、腌渍成罐头等。在中国大陆以及东南亚有广泛分布,而在这些地区餐桌上也受到了欢迎。由于其具有一定的致癌成分,牛羊使用过量会导致死亡,人食用会导致癌症的发病率提高,它也被认为是导致日本胃癌高比率的原凶之一。

  7.猴腿菜:

  猴腿菜学名蹄盖蕨菜,俗名绿茎菜、紫菜、猴腿。猴腿菜含有各种营养素,比栽培蔬菜营养丰富,其味道鲜美而独特,药用价值与蕨菜相似,是着名的食、药用山野菜之一。一般生长在针阔混交林中或灌木丛中及沟边河岸草地,株高80—90cm,分绿、紫两个品种。长白山是中国主产区。猴腿菜含有各种营养素,比栽培蔬菜营养丰富,其味道鲜美而独特,药用价值与蕨菜相似,是着名的食、药用山野菜之一。猴腿菜具有清热解毒,润肺理气,补虚舒络,止血杀虫的功效,经常食用可治疗高血压、头昏、子宫出血、关节炎等症,并对麻疹、流感有预防作用。

  8.马齿苋:

  马齿苋为马齿苋科一年生草本植物。肥厚多汁,无毛,高10~30cm, 生于田野路边及庭园废墟等向阳处。国内各地均有分布。该种为药食两用植物。全草供药用,有清热利湿、解毒消肿、消炎、止渴、利尿作用;种子明目。现代研究,马齿苋还含有丰富的SL3脂肪酸及维生素A样物质。SL3脂肪酸是形成细胞膜,尤其是脑细胞膜与眼细胞膜所必需的物质;维生素A样物质能维持上皮组织如皮肤、角膜及结合膜的正常机能,参与视紫质的合成,增强视网膜感光性能,也参与体内许多氧化过程。  9.车前草:

  平车前,俗称车前草。一年生或二年生草本。直根长,具多数侧根,多少肉质。根茎短。叶基生呈莲座状,平卧、斜展或直立;叶片纸质,椭圆形、椭圆状披针形或卵状披针形,叶柄基部扩大成鞘状。花序梗有纵条纹,疏生白色短柔毛;穗状花序细圆柱状。花萼无毛,花冠白色,无毛。雄蕊着生于冠筒内面近顶端,同花柱明显外伸,花药卵状椭圆形或宽椭圆形,新鲜时白色或绿白色,干后变淡褐色。胚珠5。蒴果卵状椭圆形至圆锥状卵形。种子4-5,椭圆形,腹面平坦,黄褐色至黑色;子叶背腹向排列。花期5-7月,果期7-9月。

  生于草地、河滩、沟边、草甸、田间及路旁,海拔5-4500米。中国大部分地区,朝鲜、俄罗斯(西伯利亚至远东)、哈萨克斯坦、阿富汗、蒙古、巴基斯坦、克什米尔、印度也有分布。平车前的全株,味甘,性寒。具有利尿、清热、明目、祛痰的功效。幼株可食用。

  10.猫爪子菜:

  猫爪子别名:猫爪子菜、展枝唐松草。 是长白山地区所特有的珍稀山野菜之一,其口感好,野味浓郁、清香,富含多种维生素和各种微量元素,是极具保健功效的山菜之一,在南韩和日本深受欢迎,在中国对他的认识也迅速提高,成为餐桌上的高档菜肴。目前,该菜的产量还仅限于野生,远远满足不了市场的需求,经过本协会的几年科研实践,对于该菜的人工栽培终于取得了成功。该菜的人工栽培投资小、见效快、利润高,有着极大的市场空间,是农民发家致富的首选项目。来源:毛莨科植物展枝唐松草的嫩苗。

  11.刺老芽:

  刺老芽,又称刺嫩芽、刺老鸦、龙牙楤木。分布于北京、河北、辽宁、吉林、黑龙江、河南、广东等地,生于林缘、灌丝、林中空地。刺嫩芽含有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膳食纤维、维生素B2、维生素B1、尼克酸、维生素C、钠、钙、镁、铁、锰、锌、钡、铅、铜、磷、钴、铬、镍、硼、锶和肽等成分。春季采嫩芽、嫩叶,鲜用、盐渍、罐装保鲜。将刺嫩芽用沸水焯一下,换清水浸泡2小时,炒食、凉拌、蘸酱、裹面糊油炸均可。

  12.苦老芽:

  苦老芽学名:兴安升麻,别名:北升麻、地芽龙、窟窿牙根、苦隆

  芽、苦力芽、苦了芽、苦龙芽菜。功能主治:发表透疹,清热解毒,升举阳气。用于风热头痛,齿痛, 口疮,咽喉肿痛,麻疹不透,阳毒发斑;脱肛,子宫脱垂。每100克嫩苗含葫芦卜素3.42毫克,核黄素1.06毫克,抗坏血酸108毫克。是一种天然的抗菌素,对流感病毒麻疹病毒以及带钻疱疹病毒均有一定抑制作用。苦老芽也叫苦力芽,它的别名每一个地方都有不同的叫法,它苦老芽吃起来有点苦,喝点小米粥或者小米稀饭,味道有点甜,我喜欢趁嫩焯后、凉水浸泡投凉,就着馒头蘸酱吃,先苦后甜,那种直叫你一生回味无穷的感觉,怕是你这辈子都想她。野生的“苦力芽”又分为“黑苦力芽”和“明苦力芽”两种。明苦力芽长在阳坡,出土早,口感差。黑苦力芽长在大山的阴坡,出土晚,长得黑壮,吃起来口感好,是不错的佐餐大菜。等到叶子长开时就不能吃了,那时的苦力芽已经老了。春季出芽最早,它适应生长在山坡、石湖、林下,耐旱耐涝,入口略带苦味,嫩绿柔软,清润细腻,回味香甜,去心火,很受人们都喜爱。

  13.苦苣菜

  苦苣菜,又名:滇苦菜、苦荬菜、拒马菜、苦苦菜、野芥子,属于菊科,苦苣菜属。 药用植物,具有清热解毒,凉血止血作用。苦苣菜的营养价值很高。据测定,每100g鲜苦苣菜中含蛋白质1.8g,糖类4.0g,食物纤维5.8g,钙120mg,磷52mg 及锌、铜、铁、锰等微量元素,以及维生素B1、维生素B2、维生素C、胡萝卜素、烟酸等。此外,还含有甘露醇、蒲公英甾醇、蜡醇、胆碱、酒石酸、苦味素等化学物质。同时苦苣菜中还含有维生素C88mg,胡萝卜素3.22mg,分别是菠菜中含量的2.1和2.3倍。

  14.马兰头

  马兰头又名马兰、红梗菜、鸡儿肠、田边菊、紫菊、螃蜞头草等,属菊科马兰属多年生草本植物。马兰头原是野生种,生于路边、田野、山坡上,全国大部分地区均有分布。马兰头有红梗和青梗两种,均可食用,药用以红梗马兰头为佳。由于寒食节与清明节合二为一的关系,一些地方还保留着清明节吃冷食的习惯。在浙江吃马兰头等时鲜蔬菜,是取其“青”字,以合“清明”之“青”。广西通称鱼鳅串、泥鳅串、泥鳅菜,云南称蓑衣莲。幼叶通常作蔬菜食用,俗称“马兰头”。马兰出自《本草纲目拾遗》:马兰,生泽旁。如泽兰而气臭。北人见其花呼为紫菊,以其似单瓣菊花而紫也,又有山兰,生山侧,似刘寄奴叶,无丫,不对生,花心微黄赤。亦大破血,皆可用。《本草正义》谓其“最解热毒,能专入血分,止血凉血,尤其特长。凡温热之邪,深入营分,及痈疡血热,腐溃等证,允为专药。内服外敷,其用甚广,亦清热解毒之要品也。”《中国医学大辞》:马兰根露,马兰根蒸取之露也。辛凉无毒。散结清热,破宿血,能治痔疮。

  15.扫帚菜

  扫帚菜,为石竹目,藜科。一年生草本植物,株直立,多分枝而紧凑;叶互生,线形,细密,绿色,秋后变暗红色;花小不显,肥水要求不严,管理粗放,耐修剪,耐碱土,耐炎热,抗干旱,自播能力极强,幼嫩茎可食用。其种子又名地肤子,中药材,详情可见地肤子。

  16.兔儿伞

  兔儿伞别名:七里麻(《南京民间药草》),一把伞(《贵州民间药物》),南天扇、伞把草(《湖南药物志》),贴骨伞(《陕西中草药》),破阳伞、铁凉伞、雨伞草(《浙江民间常用草药》),雨伞菜、帽头菜(《北方常用中草药手册》),龙头七(《陕西草药》)。为菊科植物兔儿伞的根或全草。秋季采取,除净泥土后晒干。主治祛风除湿;解毒活血;消肿止痛。主风湿麻木;肢体疼痛;跌打损伤;月经不调;痛经;痈疽肿毒;瘰疬;痔疮。

  17.桔梗

  桔梗,桔梗又叫明叶菜、和尚帽,其枝端能开出蓝色的小花。我们平常吃的都是桔梗根。它有祛痰镇咳、镇痛、解热、镇静、降血糖、消炎、抗溃疡、抗肿瘤和抑菌的作用。桔梗,别名包袱花、铃铛花、僧帽花,是多年生草本植物,茎高20-120厘米,通常无毛,偶密被短毛,不分枝,极少上部分枝。叶全部轮生,部分轮生至全部互生,无柄或有极短的柄,叶片卵形,卵状椭圆形至披针形,叶子卵形或卵状披针形,花暗蓝色或暗紫白色,可作观赏花卉;其根可入药,有止咳祛痰、宣肺、排脓等作用,中医常用药。在中国东北地区常被腌制为咸菜,在朝鲜半岛被用来制作泡菜,当地民谣《桔梗谣》所描写的就是这种植物。单凭名称,有人会误以为桔梗乃桔子的梗,但实际上与桔子或柑橘属没有直接关系。

  18.茼蒿

  茼蒿,又称同蒿、蓬蒿、蒿菜、菊花菜、塘蒿、蒿子杆、蒿子、桐花菜(在福建等地也叫鹅菜、义菜),为菊科一年生或二年生草本植物,叶互生,长形羽状分裂,花黄色或白色,与野菊花很像。瘦果棱,高二三尺,茎叶嫩时可食,亦可入药。

  在中国古代,茼蒿为宫廷佳肴,所以又叫皇帝菜。茼蒿有蒿之清气、菊之甘香。据中国古药书载:茼蒿性味甘、辛、平,无毒,有“安心气,养脾胃,消痰饮,利肠胃"之功效。中国各地花园观赏栽培。河北、山东、河北石家庄等地有野生。蓬蒿具有调胃健脾、降压补脑等效用。常吃茼蒿,对咳嗽痰多、脾胃不和、记忆力减退、习惯性便秘均有较好的疗效。而当茼蒿与肉、蛋等共炒时,则可提高其维生素A的吸收率。将茼蒿炒一下,拌上芝麻油、味精、精盐,清淡可口,最适合冠心病、高血压病人食用。

  19.山葱

  山葱,茎细而叶大,吃起来很香,也就是野葱,山坡平地上都有生长。在沙地生长的叫沙葱;在水泽地里生长的叫水葱。山葱花呈白色,结的果实像小葱头一样大。长期食用可以强智益胆气,将山葱煮水浸泡或捣碎外敷在局部。主治各种山中毒物刺伤,山中溪水的沙虱,及箭伤等毒

  20.山韭菜

  山韭菜,为百合科多年生草本植物多星韭的全草。夏、秋季采收,洗净,鲜用。具有活血散瘀,祛风止痒之功效。《滇南本草》:“作菜食,能养血健脾,强筋骨,增气力。连根捣汁,治跌打损伤,敷患处;根同赤石脂捣烂,晒干为末,擦刀斧伤,生肌长肉,神效。此刀伤之圣药也。”

  3   山野菜种植栽培注意问题


  1、山野菜栽培要注意保持山野菜的野生特性

  山野菜生长在自然环境中,有很强的生长力,适应性,抗逆性及无污染的洁净性。因而,在山野菜开发栽培中,应掌握各种山野菜的生长习性及生长发育规律,选择适宜的生长环境及栽培技术,使山野菜在人工栽培条件下,其生长力、适应性、抗逆性及其风味不会改变,始终保持其原有的品质和风味。

  2、超前做好开发山野菜种源的人工繁育工作

  商品山野菜多种类、大规模的开发,需要有充足的种源保证,才能稳定发展,所以,山野菜种源是开发山野菜的重要物质基础。在开发山野菜时,就要优先建设山野菜种源基地,为开发提供必要的山野菜种子或种苗,使种源做到自给有余,才能稳定健康持续发展。在建设种源基地时,在条件可能的情况下,还应采用适宜的高新技术,如组织培育、工厂化育苗等,快速、优质、低成本的繁殖种苗,并确保种性不退化。当前,应采取以下措施:

  (1)对列入开发的山野菜,在开发区的周边地区分布较为集中的山野菜种源区域,所在地的县、乡、村应建立山野菜种源保护区和保护制度,防止对种源的随采、乱采、过量采集,造成山野菜资源枯竭。

  (2)列入开发的山野菜,只允许开发区进行有计划的种源采集,非开发区人员不能允许进入保护区采集,以保护种源,使种源休养生息,长久、持续、稳定、健康的繁衍。

  (3)在开发区建立山野菜种源基地

  ①山野菜种子基地建设:属于种子繁殖的山野菜,要建立种子基地,繁育生产用种。种子基地规模的大小,应根据每种山野菜每年栽培的规模及其种量,并适当留有余地,以确保生产用种及特殊用种的需种量,确定每年种子基地的面积及产种量。计算的方法是应根据生产面积的每亩用种量,留种地每亩的产种量来核算;并采取切实可行的留种技术及种子贮藏技术,提高种子的质量。

  ②山野菜种苗(母本园)基地建设:属于无性繁殖(营养繁殖)的山野菜,如采用枝条、根蘖、根条、珠芽、鳞茎、球茎、块茎肉质茎、根茎、地下茎等器官繁殖。应根据每年生产的用种量,确定种苗基地的规模,有计划的繁殖种苗,为生产需要提供必要的种苗。

  3、山野菜生产基地的选择和建设

  山野菜的开发生产,要按照绿色食品的要求,生产绿色食品山野菜。因此,就要选择环境质量好(含空气、水质、土壤)的地域,来建立山野菜生产基地,基地的建设应采取以下措施:

  (1)保护生产基地环境:防止、切断、隔离污染源,使生长环境无污染或极少污染,努力做到生产基地生态化,形成生态化的山野菜产业。

  (2)做好生产基地的灌溉用水的水源,蓄水设施及排水、输水渠道的建设,预防水涝、确保生产用水的质量及用水量。做到涝能排,旱能灌。

  (3)按照绿色食品山野菜的要求,不用化肥或少用化肥,以施用有机肥料为主。根据每年的生产规模的用肥量,超前做好有机肥料的生产和贮备,逐步做好山野菜的肥料配方;有条件的地区,能建立沼气池的可以建立,确保生产用肥的需要。

  (4)山野菜病虫害要实行生态化防治。要坚持生物防治,一般情况下不用化学农药或少用化学农药,采取同对山野菜有益的栽培植物种群间作,套作、带作、轮作等方式,通过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减少或防止山野菜病虫害的发生和蔓延。

  (5)生产基地要建设必要的道路,以确保生产物资,产品的运输畅通。

  (6)生产基地要建设必要的电源的,以确保基地的用电。

  4、山野菜的栽培技术要按照绿色食品山野菜的质量标准,有计划的逐步制定绿色山野菜栽培技术规程,逐步生产符合绿色食品标准的绿色食品山野菜。

  5、做好山野菜的采后处理工作

  山野菜采后要做好山野菜的保鲜、包装、贮存、运输等工作。确保商品山野菜质量,防止二次污染。

  6、建设山野菜设施栽培示范区

  在有条件的生产基地,可率先建设设施栽培示范区,逐步提高山野菜生产水平和商品山野菜质量。

  7、根据需要与可能,按照山野菜营销要求,逐步建设必要的山野菜加工厂,从简易加工逐步到精加工,深加工,逐步提高加工水平,开发山野菜系列加工产品,扩大销路,增加效益。

  8、组建山野菜产品的营销队伍,邀请新闻媒体,宣传报导基地山野菜品牌,增强知名度,拓展销售渠道,形成营销网,提高山野菜的营销效益。

  4   山野菜种植栽培技术


  4.1   山野菜:薇 菜


  紫萁,学名Osmunda japonica Thunb.,别名猫耳蕨、月亮苔、老虎蕨、中药称紫萁贯众或高脚贯众;用其孢子体嫩叶加工成商品称薇菜。为紫萁科紫萁属多年生草本蕨类植物。用其卷曲嫩叶作为蔬菜,营养丰富,质地脆嫩,风味独特,是消费者欢迎的一种山珍山野菜。其幼叶加工干制薇菜干,近年来出口日本、韩国,已成为土特产大宗畅销商品,在国际市场上被誉为“山珍佳品”。贵州的薇菜资源较为丰富,开发前景广阔。

  形态特征:高50—80厘米。根壮茎粗壮,短块状,斜升,集有残存叶柄,无鳞片,外露之处常密生棕色气生须根。叶丛生,二回羽状复叶,有营养叶(不育叶)和孢子叶(能育叶)二型,浅绿色或紫红色;幼时叶表密被一层白色或白里夹棕的绒毛,叶尖均向内盘卷呈拳曲状,其中,营养叶呈扁圆形饼状,孢子叶呈球形拳状,叶柄断面三角形,内部维管束呈“C”形。成株的营养叶为三角状阔卵形,顶部以下二回羽状,小羽片矩圆形巨或短圆披针形,先端钝或短尖;孢子叶强度收缩,小羽片狭,卷曲呈条形,长1.5—2厘米,沿主脉两侧密生孢子囊,初为绿色,成熟后黄褐色,随即枯败。

  生境及分布:生于山坡林下,山脚路旁,荒地或溪旁的酸性土上,多与杜鹃、杨梅、山茶、茶等树种伴生。在酸性土山区海拔600—2000米之间均有分布,贵州境内的大部分地区均有分布。

  营养成分:据测定,每100克可食部鲜品含碳水化合物4.3克,蛋白质2.2克,脂肪0.19克,胡萝卜素0.82毫克,维生素B20.20克,维生素C111毫克。每100克可食部干品中,含钾1320毫克,钙1970毫克,镁548毫克,磷214毫克,铁13.3毫克,锰23.5毫克,锌3.4毫克,铜0.9毫克。其蛋白质中含有人体必需的8种氨基酸,脂肪中含有亚油酸等;其胆固醇的含量低于猪肝,对防止血管硬化有益;此外,还含有硒,钼等元素,也是一种抗癌食品。

  药用价值:根状茎入药。清热解毒,凉血止血。用感冒发热,头痛,因热而致吐血,衄血,便血,血痢及崩漏,湿热疮疡,痄腮,湿热斑疹,风热外感等症。幼叶上的绒毛,烘干,研成粉,可治外伤出血。

  采收与食用:薇菜的食用部位主要是其卷曲的嫩叶,食用上也称其为嫩芽苞;其次是其根状茎和须根。

  1、嫩叶的食用:嫩叶在春季气温回升后萌发,因各地海拔高度不同,萌发时期有早有晚。以贵阳地区为例,一般在2月下旬至3月初旬,嫩叶开始萌发,3月中旬至4月中旬就可采集萌发高15—20厘米,尚未展开伸直的嫩叶,去芽叶和绒毛后就可加工食用。一般在根状茎顶端中部萌发的嫩叶多为孢子叶(农民俗称母株),叶柄细而短,黑褐色,顶部盘卷呈球形,味腥;根状茎顶端周围萌发的嫩叶多为营养叶(农民俗称公株),叶柄粗而长,红褐色,顶部盘卷呈扁圆形,味略腥,萌发的较多。为保护紫萁繁衍,孢子叶不能采集,营养叶可采集。嫩叶鲜食,鱼腥味较浓,民间很少食用,以加工薇菜干为主。鲜食嫩叶须经加工制作和烹调,作法是将嫩叶柄洗净,从中撕为二片,用沸水烫至半熟,再用清水漂一定时间,并经常换水,叶柄现红色,去腥味后食用。可凉拌、做汤、可炒,荤素均宜;可腌制;可制成多种美味可口的菜肴,有一定的食疗功效,正常人食用大有益处。加工脱水后制成的薇菜干,食用时用热水泡发后,用清凉水洗净,切段,可凉拌、炒、爆、烩,制作多种菜肴,其质地脆嫩,食味鲜美,被誉为山珍佳菜。

  2、根状茎的食用:紫萁的根状茎粗状,短块状,呈纺缍形,圆锥形或不规则的长圆形,稍弯曲、顶端钝,下端稍尖,长10—18厘米,直径4—8厘米,表面棕褐色,内面中心黄白色、粉质、含多量淀粉,味微甜,提取后可鲜食或晒干备用。可制粉皮、粉条、食之有一定滋补作用。

  3、须根的食用:根状茎周围密植斜生、黑色、弯曲的须根,民间常称之为“须须药”,常用来炖肉、炖鸡,食之有治疗虚汗,倒汗的食疗功效。

  薇菜脱水干制技术

  1、采集整理:一般3月中旬至5月上旬是采集嫩叶的适期,宜在晴天清晨进行。采摘粗壮,叶柄基部直径大于0.5厘米,高15—20厘米,叶尖尚未开展开伸直嫩叶,无虫蛀霜害的嫩叶均可采摘,采摘后及时去掉绒毛和顶端芽叶,平行整齐排放于容器中,不有交叉乱放和重压。

  2、迅速烫漂:采集的嫩叶不能存放过夜再烫漂。应在采集当日上午将整理干净的嫩叶柄及时投入沸水中烫漂。其作用是使叶柄软化,并溶解其异味。为使叶柄受热均匀,水量要大,能将投入的嫩叶全部淹没在沸入中,不翻动、不盖,并速加旺火,使水温在3—4分钟又沸,则立即从沸水中随机捞起一根叶柄,从基部等分往下撕开,若能撕开到叶柄尖,则示已烫好,叶柄已软化,应速捞出;若只撕至叶柄中部偏离断裂,则示未烫好,需再烫一会;若手捏即烂,则过熟,烫漂的原则是:水多、菜少、火旺、温度高、时间短,切忌水未沸下菜或汤漂时间过长。

  3、凉晒转红:将烫漂好的薇菜及时稀落地放在露地洁净的晒席或水泥地面上晾晒,要求摊开、摊平、摊薄、不要翻动。其作用是退热定色,让其自然退热,转色变红。晴天转红的需3小时(铰红),阴天约需6小时(淡红),雨天约需24小时(微红)。当叶柄表皮水分已干,颜色基本上全红时,即开始对叶柄进行揉搓。

  4、精巧揉搓:其作用是排除叶柄中的水分,使菜体内原有组织排列破坏,防止叶柄干后纤维木质化,以提高泡涨率和干菜品质。一般是一边晒,一边揉,进行4—5次即可。作法是:将晾晒转红,表皮水分已干,无浮水,下段表皮微皱时的薇菜聚拔成若干堆,每堆用双手掌顺一个方向,向下压成圆形转动,自始至终揉搓的方向要同向一致,用力要均匀适度。揉搓时顺便拣除老菜、腐菜、黑条、伪菜、杂物、摘除基部老梗。第一次揉搓时用力要轻,防叶柄折碎和表皮撕破,揉搓至叶柄表面已现皱纹时就停止揉搓,摊开晾晒一下,当表皮出现萎缩时进行第二次揉搓,用力要均匀,在表皮有明显折皱时进行第三次揉搓;当叶柄半干,韧性强时进行第四次揉搓,用力适当加重。每次揉搓间隔时间约40分钟至1小时,每次揉搓后,叶柄皱纹增加,逐渐萎缩,用力可逐渐加重,直至叶柄脱水已达70%左右时,就不再抒搓,然后晾晒干燥。

  5、晾晒干燥:其作用是使揉搓后的叶柄皱缩卷曲,有弹性、干燥,达到商品质量,便于贮存,运输和出售。一般用太阳能晾晒,晴天当日可干,若至傍晚仍未干时,要移至室内摊晾待次日再晒,晒干至叶柄呈出红棕色,皱纹密,皱缩卷曲,有弹性,干燥,手捏菜体微感刺手,含水量小于15%,即是成品薇菜干,及时包装密封。并按薇菜干的质量标准检验,合格者即可出售。

  薇菜在揉搓后的干燥过程中,必须避开露、雨、煤烟等环境,一般日晒干燥的薇菜干质量较好,遇连续阴雨天气最好不采薇菜加工。薇菜的晾晒,炕干的干燥过程以24小时完成为宜。鲜品制干品的用料比例是10:1.3(—1.5)。干制的薇菜,应存放在通风干燥,卫生洁净的环境中,切忌不能与农药、禽畜粪、含水重的物品等近放,同贮。

  4.2   山野菜:薇菜种植栽培技术


  紫萁喜温暖阴湿环境,对水分要求较严,不耐旱,忌强光,在林下遮荫处生长良好,幼叶萌发早,前期生长快,萌发的幼叶较多,叶柄较长。地温8℃时即可萌发,15℃时生长迅速,20℃以上生长缓慢,30℃以上时停止生长。冬季地上部枯黄,地下根状茎可安全越冬。对土壤适应性较强,湿润肥沃的腐殖土上生长良好,喜酸性、偏酸性的土壤,耐肥。在山地人工栽培,宜选择有水源灌溉,排水良好、土层厚、土质好、富含有机质、湿润、肥沃、带酸性黄壤土中的壤土,砂壤土栽培,如疏林地,果林地及其他经济林地,人工林地等有遮荫环境的地段栽培,露地栽培应采用遮荫栽培的措施。

  (一)薇菜的栽培模式

  1、薇菜与经果林套种:应选择坡度在25°以下的缓坡地种植。根据经果林的稀密程度在林间挖栽植行套种。

  2、单种:宜选择土层深厚、土壤湿润、酸性或微酸性地块,结合退耕还林,退耕还草等生态建设项目,也可选择荒山荒坡栽植,既增加农民的收入,又防止了水土流失。

  (二)繁殖方式

  1、无性繁殖:(1)根状茎整株栽栽植 (2)根状茎分株栽植

  2、有性繁殖:即孢子繁植。通过采集野生孢子进行繁殖,繁殖速度快,但周期较长,需4—5年才能长成生产用株,从长远开发着想,可采用孢子繁殖。

  (三)根状茎栽植

  1、栽植季节:可春秋两季进行。在贵州山区以秋栽为好,此期雨季过后,土壤较湿润,移栽成活率高,一般在9月下旬至11月上旬为宜,此期紫萁已进入休眠阶段,采挖对植株影响较小,根据各地气候的不同,中、低海拔气候温热的地区,也可推迟到10—12月栽培。在春季常年均有不同程度的春旱,适于在有水源灌溉的地段栽培,以2月上旬至3月上旬为宜。

  2、种源采集:人工栽培以根状茎为种源,主要来自有紫萁分布的地区,其根状茎在贵州民间称“蔸子”或“母蔸”。为保护野生紫萁资源,防止资源枯竭,所以,采集根状茎时不能集中成片采挖,应分散间隔采挖,以利资源的保存和繁衍。为使根状茎栽植后能有效及时地提供产品,宜选择15年生以上的根状茎,根状茎粗6厘米以上,长15厘米以上的为宜。为确定根状茎的大小,宜事先选点先行采挖观察,确定其大小后再定点采挖;判断根状茎的大小,还可从根状茎顶部残存叶柄基部的叶柄多少、粗细、宽窄来确定其大小。采挖时应先将栽培地、肥料、灌溉水准备好,在栽植前1—2天采挖。采挖粗壮、无病、完整的母蔸、带根、带叶、尽量少伤须根,多带宿土,挖出的母蔸可用塑料袋包装,运送时轻提轻放,保护好母蔸,及时运送到已整理好的栽培地栽植。

  3、根状茎的分株栽植:如需进行分株繁殖栽培,可将挖出的完好的根状茎,用快刀从根状茎顶部的中心分切为两份,每份要带根、带叶、带土、分株时应注意不要伤到根状茎顶部及切口附近孕育的幼芽。然后用塑料袋包装好,其它要求同整株种源采集。

  4、整地作畦:坡耕地应修整好四周道路、排水沟、积水池及粪池。耕地深耕细耙后,作成宽1.2米的平畦,畦间留30厘米宽的走道。

  5、栽植:整株栽植和分株栽植的栽植密度均相同,单株栽植,适当密植。在平畦上开沟栽植,按每平方米栽植9株,每亩约6000株的标准,行距30厘米,同畦向平行,在畦上开3条栽植沟、沟宽、深各25厘米,每亩用林地中的腐叶土1500公斤或腐熟厩肥1500公斤,加入钙镁磷肥40公斤,混合拌匀,施入沟中同土壤混合均匀,然后按株距30厘米,将整株或分株的根状茎的叶基顶部向上,平放于沟底,填土于根状茎周围,边填边晃动根状茎,使土充满其四周及须根空隙中,压实,盖土至根状茎顶部厚约2厘米后,立即浇水,土面上可盖草或地膜,保温保湿。

  6、管理:

  (1)除草:在山地栽植的薇菜整个生育期内应注意割除杂草。每年冬季、薇菜地上部叶片全部枯黄后,应及时离地面20厘米处割除,并及时清理栽培地内及四周杂草。生长期中应进行除草2—3次。

  (2)中耕:初春、薇菜萌动发芽前,进行一次浅中耕,中耕深度约5厘米,轻轻锄松表土,利于发蔸。浅中耕发苗快,长势旺,易分蔸。

  (3)灌溉:有灌溉条件的地段,结合气候的干湿情况,可在幼叶萌发前及营养叶生长初期,中期和旺盛期各浇水一次。

  (4)追肥:在3—5月薇菜采摘旺季可每周浇施一次0.5%的磷酸二氢钾水溶液。在营养生长中期和旺盛期可追施1:5腐熟清粪水各一次。

  (5)培蔸:由于薇菜的根及根状茎具有自下往上生长的特性,因此,应在每年冬季进行培蔸,用细土、草木灰或树叶盖蔸,起到补充钾肥,保温越冬及护根的作用。

  (6)其它:可根据土壤情况,如栽培地段土壤为红色石灰土等中性,偏碱性土壤,可适当配制硫酸亚铁溶液或硝基腐殖酸溶液浇施,将土壤酸碱度调至5.5,增产效果较好。露地单栽时,最好在畦的四周种植1—2玉米或豆类高杆作物遮荫防晒。

  7、采收:根状茎栽植当年不应采收幼叶,以促进其恢复生长,栽后的第二年可采收幼叶一次,第三年可采收二次,采收二次后就不宜再采收,使叶片继续生长,为下年幼叶的生长贮存养分,过度采收会影响下年产量。采收的标准是:当紫萁幼叶刚萌发出土不久(约7天左右),顶端绒毛破裂,盘卷的顶端下刚生出一对幼叶,叶柄上绒毛正在脱落或已脱落时,幼叶长度已达15—18厘米时便可采收,采收时用手折断,不能用刀割取,以保护地下根茎。应注意小的不采,过高的叶柄已逐渐老化,以致失去食用价值。采摘的幼叶用洁净容器整齐盛装,宜上午采集,中午要水处理加工完。

  (四)孢子繁殖(孢子育苗)

  1、设置育苗播种床:因紫萁苗忌高温、强光、干燥、应在4月份选择有树林遮荫,阳光不能直射,背风、地热平坦、湿润,便于管理的地方设置播种床培育小苗。床面积的大小、多少应根据需苗量的多少来确定。需苗量较多,可在露地修建地上式播种床,床宽80厘米,长2—3米,高20厘米。将地面整平,用单砖在床四周筑20厘米高的床框。

  2、准备培养基质:因紫萁孢子非常细小,应选择质地细、疏松、保水、含有一定养分的材料来做基质。可用林地上的腐叶土及牛粪,晒干、捶碎过筛、再用带微酸性的小黄泥土、菜园土混合均匀后,填入播种床中,厚度15厘米,床面整平后。播种前一天,用清淡不带渣的清粪水浇透后待用。如需苗量少,也可用木板制成长50厘米,宽30厘米,高15厘米的播种箱,播种箱可置于室内有光照的地方,填入基质浇施清粪水。

  3、设置移植床(假植床):播种床播种孢子育苗后的次年秋季,小苗已形成,需移植到移植床中,培育大苗。在小苗已育成当年的初秋,在露地选择朝北,地热较平,湿润、土质疏松的微酸土壤的耕地作移植床。耕地深耕,施入腐熟的有机肥料,平整后作成宽1米,高10厘米,长不定,畦间走道宽30厘米的移植床。移植床面积的大小,应根据当时播种床成苗量的多少而定,一般栽植密度按每平方米25株安排。

  4、采收孢子:每年春季紫萁出苗后2—3周,雌株孢子叶从叶背顶端沿主脉两侧长成孢子体,里面孕育着孢子,约在5月中旬—6月上旬孢子成熟,开始采集孢子,采集的孢子装入牛皮纸袋中,置于室内阴凉干燥处存放,约2—3天孢子囊开裂散出淡绿色的粉末状孢子,落在纸袋底部,就可取出孢子播种。由于孢子的存活期只有1周,采后应尽早播种,如不能及时播种,应将孢子放入纸袋中,存放于阴凉干燥处,供播种用。

  5、孢子处理:在自然条件下,孢子的萌发极其缓慢,萌发率也很低,为加速孢子萌发,提高萌发率,可用每升20—40毫克的赤霉素溶液浸泡孢子1小时后,就可及时播种。

  6、播种孢子:在准备好的播种床床面上,将处理过的孢子均匀散播,也可用脱脂棉直接将孢子均匀地撒播。若用木制播种箱,则用液体播种,播种量每箱0.3毫升,播种过多,会使孢子重叠,不利生长发育。为保持一定温度,播后床面用薄膜覆盖,同时膜上的水滴可落在出土的原叶体上,能促进其受精;在光照条件下长出营养叶后,减少光照。

  7、播后管理:播种床如无树林遮荫的,应进行遮荫处理,在床面薄膜上可盖稀疏的干稻草或遮阳网或其他覆盖物,使床内有散射光即可。播后10天左右,孢子开始萌发,这时要适当洒水防止干燥,可用水滴细、雾状水滴的喷雾器喷水于床面上,如果6月份播种的,一个月后即可看到很小的原叶体长出,生长快的9—10月便长出第一片心脏形叶子,大部分在次年春天长出幼叶,到秋天可长出4—5片叶子,株高可达10—15厘米左右。生长期中注意适当洒水防止干燥,注意防止大雨的冲淋和夏季高温的影响,冬季、早春做好防寒、保护小苗安全越冬。

  8、移栽:播后次年秋季,小苗已形成,便可移栽到准备好的移栽床中。栽植密度每平方米25株,栽植深度以栽后上部再盖土2厘米为宜,栽后立即浇透水,冬季做好防寒保温保湿工作,开春后生长期间,需经常拔除杂草,干旱时要浇水,宜每月追施一次清淡的清粪水,其他管理可参照根状茎栽后的管理办法进行。

  9、定植:紫萁孢子播种育苗3年,已长出5—10厘米的根,此时即可定植,定植时间最好在晚秋进行,定值密度每平方米9株。在选地、整地、施肥、越冬及生长期间的管理、采收等可参照根状茎的栽植办法进行。

  10、建议:孢子繁殖育苗需5年才能长成生产用株,但从大量、长期生产薇菜来看,为保护紫萁资源,扩大生产,这是必要的。但我们还缺乏孢子育苗的经验,育苗技术还未成熟,建议有关部门和地区,应尽早进行孢子繁殖育苗技术的试验和开发,探索出符合贵州实际的育苗技术,应用于生产,推动生产的发展。

  4.3   蕺 菜


  蕺菜,学名Houttuynia cordata Thunb.,别名蕺儿根、折耳根、鱼腥草。为三白草科蕺菜属多年生草本植物。蕺菜富含人体所需要的多种营养成分,其营养价值、药用价值均较高,经常食用可为人体补充和平衡营养源,是一种很好的食疗保健山山野菜,其用途广泛,不仅为常用中草药,还是制备鱼腥草注射液等制剂的重要原料;蕺菜自古以来就常采集食用,二十世纪80年代初,贵阳已开始人工栽培,近年来省内一些地区已人工栽培,栽培面积在7000亩以上,总产量在700万公斤以上,至今已能四季供应,成为了城乡居民的日常佳菜,加工制作的系列食品受到市场的欢迎,蕺菜开发的前景广阔。

  形态特征:多年生草本,茎直立,高15—50厘米,常呈紫色,具细长的根状茎,浅白色,粗0.2—0.5厘米,节间长0.5—5厘米,节上着生不定根;全株有较强的鱼腥味。单叶,互生,心形或宽卵形,幼时带紫色,基部心形,全缘,两面脉上有柔毛,叶表暗绿色,叶背常带紫色;托叶膜质,披针形,基部与叶柄合生成鞘状,抱茎。穗状花序,圆柱形,生于茎上端,与叶对生,基部有4片白色花瓣状苞片;花小而密淡绿色,两性;蒴果卵圆形,顶端开裂,种子多数,卵形,有条纹。花期6—9月,果期7—10月。

  生境及分布:生于潮湿荒地、水边、田旁、土埂、沟谷。省内各地均有分布。

  营养成分:每100克嫩茎叶中,含蛋白质2.2克,脂肪0.4克,炭水化合物6克,热量36大卡,钙74毫克,磷53毫克,挥发油0.0049%,挥发油中含抗菌成分鱼腥草素等,维生素含量也很丰富,其中烟酸,抗坏血酸含量特高,维生素E含量也不低;含氨基酸达15种,其中人体内不能自行合成的8种营养必需的氨基酸就有6种;含有丰富的单糖,易被人体吸收;还含有人体必需的微量元素,其中以猛、铁的含量尤多;常食用蕺菜,对人体很有益处。

  药用价值:全株入药。味辛、性寒。清热解毒,消肿排浓,利尿通淋。用于肺痈吐浓血,痰热喘咳,热痢、热淋、痈肿疮毒。

  采收与食用:食用部位为其根状茎或嫩茎叶。蕺菜的食法多样,可烹饪成多种菜肴,常见的是凉拌,炒食,作汤菜。此外,还可加工腌制成各种风味的腌菜,可配制食疗药酒,可加工保健饮料,保健菜等。

  4.4   山野菜:蕺菜种植栽培技术


  蕺菜,宜温暖湿润气候,喜荫湿、忌干旱;冬季地下茎在土壤 越冬,开春气温在12℃以上时出土成苗,生长适温16—22℃,强光下生长缓慢,地下茎生长成熟期要求20—25℃。人工栽培宜选择微酸性的砂质壤土或腐质殖壤土,要求土质疏松,粘性轻,地阴湿而不积水;重粘土或重胶泥土或干旱地,或杂草地均不宜选用,因不利其生长,产量低;稻田土或肥活土壤也不宜选用,因虽其生长很好,但所种出的蕺菜味淡,缺乏特有的气味。

  (一)栽培季节:蕺菜可周年栽培。正季栽培1—4月初播种,以清明节前后为最佳时期。反季节栽培5—12月播种。

  (二)栽培模式:以单种为主,也可在经果林,人工林地中套种或与包玉、菜豆、辣椒等作物间种。

  (三)繁殖材料:以地下根状茎作无性繁殖。在播前,选挖粗壮,新鲜而无霉烂的根状茎,从节间处剪成长4—6厘米的小段,每段必须有2—3个节的小段做种,每亩用种量70—100公斤。如种茎过长,用种量就大,造成浪费,种茎过短,易失水萎蔫,影响发芽出苗。

  (四)整地作畦,开沟条播:在选定的耕地,深耕细耙,作成宽1.2米,高15—20厘米的畦,畦面上横向开播种沟,沟宽13—15厘米,深15—20厘米,沟距30厘米。每亩可用适量的腐熟猪粪、牛粪、草木灰,加油枯70—80公斤,或钙镁磷肥40公斤,或钾素肥10—15公斤。氮素肥料不宜多施,加入草木灰或钾素肥增加钾肥,可有效地提高蕺菜品质,保持蕺菜特有的特别风味。肥料均匀的混合后,施入播种沟中同土壤拌匀后,再盖上2厘米厚的土壤,将种茎均匀地撒播于沟内,保持每段约2—3厘米的距离,然后稍加压后浇水,保持土壤湿润,再将第二沟开沟的土壤盖入本沟约8厘米厚,如此类推即可。

  (五)田间管理:蕺菜条播,中耕不便,若有杂草,应及时用手拔除,地边、畦边杂草可及时铲除。应保持土壤湿润,干旱时可早、晚浇水。生长期中切忌施用氮肥过量,为提高人工栽培蕺菜的香味和产量,可追施清人畜粪水2次,在植株封行前后的生长中后期,可在叶面喷施0.2—0.4%磷酸二氢钾1—2次,但雨天不宜施用。现蕾时及时摘去花蕾,生长过旺株及时摘心,防止消耗养分。并注意防止牲畜践踏。

  (六)采收:夏初可采摘嫩茎叶,正季栽培的秋冬至早春采挖地下根状茎,反季节栽培的1—12月可分期采挖地下根状茎,基本上可周年供应。不宜连作,需1—2年换茬轮作。

  (七)综合利用,提高效益:地上部可晒干供药用,根状茎可灭菌加工鲜品小包装,可精加工制成袋装,罐头、药酒、饮料、保健菜等供应餐馆和市场。

  4.5   山野菜:香 椿


  香椿,学名[Toona sinensis(A.JUSS.)Roem.var.sinesis]古名钝、 ,别名春芽树、椿树、椿菜、椿芽。为楝料香椿属多年生落叶乔木。香椿原产我国中部,栽培已有2000多年历史,是珍贵木材,蔬菜兼用树种,也是为数不多的木本蔬菜之一。香椿以顶端萌发的新梢及嫩叶供食,其味浓郁芳香,营养丰富,是城乡人民喜食的一种调味蔬菜。近年来,四川、河南、云南等地加工成香椿泥、香椿酱、香椿卤腐、油炸香椿罐头等,产品畅销国内市场及东南亚各国、欧美、日本,是我国外贸出口的土特产品之一。香椿的栽培,在过去发展较慢,多数以农户零星栽培为主,以山区栽培为多,少有成片栽培。改革开放以来发展较快,随着香椿作为蔬菜栽培的不断发展,分布区域的不断扩大和栽培技术的不断完善,山东、河南、河北、安徽、湖南和江苏已成为菜用香椿的主产区,很多地区已将扩大香椿生产作为农村发展商品经济,增加农民收入的致富途径之一。如山东青州市香椿矮化密植栽培,每公顷产值近45万元,云南省昆明市西山区马鞍山村,全村79户人家,家家利用屋前屋后四旁种植香椿,全村椿芽收入7—8万元,户均收入近1000元,经济效益显着。贵州山区香椿分布较为广泛,自然条件适宜香椿生长,随着省内交通等基础设施的建设和商贸的发展,香椿的开发大有可为。

  形态特征:落叶乔木,高达20米,树皮赤褐色,成片状剥落;幼枝被柔毛。偶数羽状复叶,长20—25厘米,互生、叶柄基部膨大,有特殊香气,叶轴被柔毛或无毛;小叶10—20枚,或更多,对生或互生,纸质,卵状披针形或长椭圆状披针形,长8—15厘米,宽2.5—4厘米,先端尾尖或渐尖,基部偏斜,上下两对小叶较小,边缘具稀疏锯齿,稀全缘,两面无毛,或仅在下面叶腋内有束毛,通常下面粉绿色,小叶柄长5—10毫米。圆锥花序顶生,与叶等长,或更长,被短柔毛或有时近无毛,多花;花小、白色;花萼短小,具5钝齿;花瓣5,长椭圆形,雄蕊与及退化雄蕊5;子房圆锥形,具5条沟纹,无毛,5室,每室有胚珠8颗。蒴果狭椭圆形长2—4厘米,径1—15厘米,深褐色,成熟时先端5瓣裂开;种子椭圆形,偏平、红褐色,上端具膜质长翅。花期5—6月,果期9—10月。

  生境及分布:常生于村旁、路旁,地旁及石灰岩石山下部的坡积土上,零星分布,房前屋后有栽培。全省各地均有分布。

  营养成分:据测定,香椿每100克可食部含水分83.3克,蛋白质5.7克,脂肪0.4克,碳水化合物7.2克,粗纤维1.5克,灰分1.4克,钙110毫克,磷120毫克,铁3.4毫克,钾548毫克,镁32.1毫克,锌5.7毫克,胡萝卜素0.93毫克,维生素B10.21毫克,维生素B20.13毫克,维生素B50.7毫克,维生素C56毫克。香椿的营养价值较高,营养素的种类和数量均较一般蔬菜为丰富。

  药用价值:根皮、嫩枝入药。味苦、涩、性温。祛风利湿,止血止痛。治痢疾、肠炎、泌尿系统感染、便血、血崩、白带。据《中药大辞曲》载:香椿叶能“解毒,可治疗疽、漆疮。”

  采收与食用:香椿的食用部位为其春季初生的嫩芽和嫩枝叶,质地脆如,气味芳香,营养丰富,有很好的调味作用,能增进食欲,帮助消化吸收。贵州的香椿有两种类型,一是红椿,一是白椿;春芽的采收在3月中旬至4月下旬,以谷雨前采收的质量好。香椿的食用方法多,一般适于拌、炒、炸、烧汤、做馅、腌制、干制等。

  4.6   山野菜:香椿栽培技术


  香椿喜温暖湿润的气候环境条件,年平均温度在12°以上,最冷月平均温度在0°以上,都能正常生长;但耐寒力较弱,1—2年生苗木或枝条在-2℃即受冻枯死,次年又重新萌发新枝条,3年以上的幼树耐寒力逐渐增强。香椿为喜光树种,不耐萌,在日光充足,温差大的地区,香椿芽色鲜艳,香味浓、质优。喜深厚肥沃,有机质含量高,富含磷和钾的壤土和沙壤土,对土壤酸咸度要求不严,PH5.5—7.5均能生长。

  菜用香椿的栽培:目前已从露地的零星分散栽培,发展到集中成片栽培,从露地的普通栽培发展到矮化密植丰产栽培,再发展到保护地矮化密植丰产栽培,以及以种芽为产品的无土芽苗栽培,新鲜椿芽供应已从春季发展到周年供应,椿菜的栽培、保鲜、加工技术已进一步改进和提高。结合贵州实际,要进一步探索出符合贵州实际的,有贵州特色的实用栽培和保鲜,加工技术,促进贵州香椿生产的发展。

  一、分类和品种

  在贵州高原山区,香椿分布于各种不同的地貌、土地、土壤和气候环境中,由于自然选择和人工选择的作用,已形成了不同类型、变型和许多优良的单株。需要进行专项的调查、研究、收集、整理和选育,培育出具有贵州特色香椿的地方品种和农家品种,这方面的工作潜力很大。贵州的香椿,依据初出芽苞及幼叶的颜色,主要分为以下两个类型:

  1、红椿:树冠开阔,树皮灰褐色,枝条嫩梢红褐色,芽苞紫褐色;其特点是香味浓、纤维少、含油多、品质好、产量高、发芽晚,一般在3月中旬发芽,为芽材兼用类型。应该是菜用香椿的主栽类型。

  2、白椿(或称绿椿):树冠较直立,树皮青黑或绿褐色,枝条嫩梢灰绿色,开展叶很快变为青绿色、叶薄、香味淡、含油脂少、品质稍差、发芽早,一般在3月上旬发芽,主作用材林。

  二、香椿的繁殖技术

  1、无性繁殖:有根蘖苗分株,根扦插、枝条扦插等繁殖方法。因繁殖系数小,主要用于香椿的普通栽培。为加速优良品种的应用,也用组织培养繁殖。

  2、种子繁殖:种子播种,繁殖系数大,育苗容易,收益快。主要用于露地及保护地矮化密植丰产栽培,也用于籽芽的培养。

  三、菜用香椿的露地普通栽培技术

  香椿的露地普通栽培,系指在山区村寨附近的零星分散栽培或营造小型的香椿园。因用苗量少,主要采用无性繁殖,有条件的也可采用种子繁殖。

  1、分株繁殖:在香椿大树的树干基部有许多的不定芽,常萌发很多幼小的根蘖苗,当苗有1米左右高时,即可掘起苗另行定植。为了促进分蘖,春季发芽前,在成年母树的树冠外缘周围挖50-60厘米深的沟,用快铲将一部分根切断,并施肥、浇水、盖土,根蘖苗长出后,第二年移栽。

  2、根扦插:在秋季落叶后或春季萌发前,以健壮母株或1-2年生苗木周围挖掘侧根,经直径0.5-1厘米者为好,将根剪成长15-20厘米的小段,剪口上平下斜,小头在下,大头在上,按行距60厘米,株距40厘米斜插入苗圃土中,并使大头略出于土面,幼苗出土后,苗高约10厘米时,浇水、施清粪水,加强管理,并选择一个好芽做生长枝,其余芽抹去,到秋季长成大苗后即可定植。

  3、枝条扦插:在秋季落叶后,春季萌发前,在母树上选1-2年生枝条,剪成长15-20厘米的插条,按行距60厘米,株距40厘米,斜插入苗圃土中,插条入土10厘米,压实、浇水、盖草保湿保温,春季发芽后,选健壮芽培养成新株,秋季长成大苗后就可定植。

  4、定植:秋季落叶后或春季萌芽前定植。定植前先挖母定植穴,穴深宽各60厘米,施入腐熟的农家肥,并施入适量的草木灰或油枯或磷肥,肥料与土壤拌合后,将苗栽于穴中央,盖土压实,浇透水,直至萌芽仍继续浇水。定植地如系小型香椿园,按行距5-6米,株距5-6米定植,其它地段的零星栽培,根据土地情况确定行距。

  5、管理:出芽后适当中耕除草,浇水,以后每年春季萌芽前,可在树根周围施入人粪尿或农家肥。移栽的1-2年生无性繁殖苗,要注意以后树形的构成,可在第一年采收时只采收主干的顶芽,以促进侧芽的生长。第二年可采收其侧枝的顶芽,促进第二次侧枝(二级侧枝)的萌发。第三年树后权干已经定型,所有顶芽都可采摘。

  6、采收:定植的第二年以后可陆续采收,第一次采收在芽长15厘米左右时进行,第二次芽长20厘米时进行,第三次生长快,长25厘米时采收。一般采收三次后就不再采收。每次采收时,在树干顶端各留1-2个顶芽不采摘,以保存树枝,促进年年丰收。香椿采摘的标准是:以芽色紫红,芽长10-12厘米为优。为保证香椿的质量和产量,要掌握好采收的时间和方法。采收时间随各地气候条件而不同,通常以早采为好;采收方法主要是采摘整个顶芽,有地地方为了更经济地利用嫩叶,不采摘整个顶芽,而是连续不断将嫩叶一片一片地采收,先将外层略大的叶片采摘后,留下内层叶片,继续生长,达一定长度后再行采摘,可陆续供应,又可增加产量。

  7、香椿园的套种间作,为合理利用土地,在香椿园中可套种樱桃,可套种草莓、黄花菜等,